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揚州人吃隔夜菜中毒身亡?

2015年01月20日07:09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揚州人吃隔夜菜中毒身亡?

  “江蘇新聞網《重大提醒》:揚州夫婦吃隔夜菜中毒,丈夫身亡!”1月17日起,包括日閱讀150萬人的“記者園地”等全國多家微信平台,轉發“昨天夜裡11點多,揚州市杉灣花園二期一對夫妻吃隔夜菜中毒,丈夫身亡”的消息,並配有女患者雙目緊閉、仰在病床上鼻飼照片。

  盡管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要素齊全,有圖有真相,但記者還是上網搜索了一下,竟沒有找到所謂“江蘇新聞網《重大提醒》”,倒發現這是一條“移花接木”假新聞,而蒙在鼓裡的眾多“上當者”,還善意提請分享擴散,“告訴更多不知道的人”。

  “那是兩年前發生的事。”昨天,揚州杉灣花園居民告訴本報記者,當時,夫妻倆被鄰居送到蘇北人民醫院搶救。

  “2013年7月24日晚上送來的,我接的診。”記者昨天輾轉找到蘇北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徐繼揚。他清晰地記得,丈夫送來時已無生命體征,妻子自訴吃了隔夜、且來歷不明的咸肉和冬瓜湯后,全身發紫,呼吸困難。我們初步懷疑是亞硝酸鹽中毒。不久,妻子治愈出院。當時,很多媒體都以“吃隔夜菜亞硝酸鹽致人中毒身亡”作了報道。“連中央電視台也過來採訪,做了檔《走進科學》節目。所以,這事記得比較牢。”

  在細看記者轉發的那條微信后,他斷定是“兩年前報道的翻版,隻不過把時間改成最近,配文照片也非女患者本人”。他認為,患者死因不明,不能結論為亞硝酸鹽中毒死亡。“至今,醫院也未遇到亞硝酸鹽中毒病例。”

  記者隨后搜看央視10套2014年6月16日播出的《隔夜菜能吃嗎》?節目中的實驗結論顯示,吃隔夜菜不會致人中毒和死亡。節目中的點評專家、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昨天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到目前為止,國內沒有吃隔夜菜致死的循証醫學案例。”他分析,該謠言之所以被多人輕信和擴散,在於大伙對亞硝酸鹽的恐懼和誤解,以為隔夜菜富含亞硝酸鹽,吃了致癌或致死。所以,廣為轉發。“盡管央視做了一檔很有影響的真相節目,但科普理念的確立,不是一日之功。”他反思道,科學家要有張“婆婆嘴”。

  隔夜菜不外乎肉菜和蔬菜,而產生亞硝酸鹽的隻有蔬菜。他耐心向記者普及知識:蔬菜生長過程中,會吸收水源、土壤或氮肥中的硝酸鹽。新鮮蔬菜中,硝酸鹽並無毒性。但當生菜燒成熟菜后,空氣中的微生物就會進入剩菜,產生一種還原酶,讓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

  “的確,熟蔬菜在常溫條件下放置越久,亞硝酸鹽濃度會隨之增加,但遠未超過國家限定標准。”何計國提供的實驗報告顯示,隔夜蔬菜在30℃以上開放環境放置48小時,亞硝酸鹽含量確實會有一定幅度上升,但最終數值都在安全范圍之內﹔如果放冰箱中儲存48小時,亞硝酸鹽含量增長很少。

  “對人體而言,隔夜蔬菜中亞硝酸鹽的毒性,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他告訴兩個國家標准,讓記者自行比對:一是國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規定,食品中亞硝酸鹽最大濃度為:蔬菜4毫克/千克,肉類3毫克/千克。二是國家《食物中毒診斷標准及技術處理總則》規定,成人攝入0.2至0.5克亞硝酸鹽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也就是說,成人一頓分別吃100公斤和1500公斤隔夜蔬菜,才能導致亞硝酸鹽中毒和死亡。這可能嗎?

  同隔夜蔬菜不同,隔夜肉菜自身並不產生亞硝酸鹽,如有,均來自人為添加,起嫩肉、著色、防腐作用。何計國介紹,亞硝酸鹽是一種世界普遍使用的合法食品添加劑,規范使用,人體自然排泄,無毒無害。“而不管隔不隔夜,凡吃肉類產生亞硝酸鹽中毒的,無一不是把它作為鹽、糖誤用,或者當嫩肉粉過量使用造成的。北京就曾發生亞硝酸鹽在炸雞上涂抹不勻,造成女童食后中毒死亡的案例。

  巧的是,高郵市近日也發生“‘毒燒餅’中亞硝酸鹽撂倒吃餅人”的事件。這還會是“隔夜燒餅”?沒等記者問完,省營養學會副理事長、省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袁寶君就打斷說,“不可能!”這位從事30多年疾控的老專家篤定地說,至今,全省未發生一起因吃隔夜菜,而致亞硝酸鹽中毒或死亡事故﹔已發生的,都是誤食誤用,高郵事件也不例外。“不能把隔夜菜妖魔化。什麼隔夜菜比毒藥還毒的傳言,沒有科學依據。”

  但他同時提醒,蔬菜在煮熟4小時內,亞硝酸鹽含量不高,最好當天吃掉,盡量不吃或少吃隔夜菜。或者及時用保鮮膜、保鮮盒裝好放進冰箱保存,正確有效的存放方式,能減少健康風險。

  本報記者 林 培

(來源:新華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