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20日05:23 來源:南方日報
南方日報訊 (記者/何建文 通訊員/劉中 葉智昌)1月17日,由東莞文史大師楊寶霖主講的“莞城已消失的名物”專題講座在莞城圖書館開講。楊寶霖以嚴謹的學術研究,回放與東莞人息息相關、又鮮為人知的歷史名物的背后故事。
當日的講座主題為莞城歷代刻書與印刷,古代的出版一般由官方、個人和私營三家主辦,分別稱為官刻、家刻和坊刻三類型。楊寶霖為觀眾介紹莞城的官刻以及家刻的內容,官刻會以《東莞縣志》的各個版本為例,家刻則以《琴軒集》、《鄧氏詩選》等書籍展開講述。
講座伊始,楊寶霖就列舉了從天順至民國期間的7本《東莞縣志》,觀眾從投影銀幕中一睹部分僅存的《東莞縣志》原貌。除了講述當時編著的人物故事外,楊寶霖還節選了歷代縣志的內容與觀眾分享,其中一處寫到“唐、宋以來,人文寢盛,士尚敦厚,農力稼穡,工不求巧,商不致遠,素稱易治。”從中可以看到,古時候的東莞已經是人才輩出,民風淳朴,講究禮儀,並且有著至今都被世人所稱道的務實作風。
古代的縣志還提到當其時的東莞之花及東莞之果等土產。楊寶霖從多部歷史著作中追尋到莞香的源頭,明代《重刻盧中丞東莞舊志》卷一《土產》記載“邑之三、四、五都皆產香,惟茶園土宜為最。”茶園為現時的茶山鎮。此后,莞香的種植熱潮逐步從茶山轉移到大嶺山,再到后來的其他鎮街。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