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孫文西路憶古今

2015年01月15日09:03    

原標題:孫文西路憶古今

彭曉新1_副本_副本發貨單.jpg

此文為中國文明網微信訂閱號特約來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孫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好像一條有魔力的街道,總是吸引我去走一走。即便人聲鼎沸,我也一樣可以內心平靜。也許是因為,這是一條記錄了中山八百多年城市發展歷史的街道﹔也許是因為,這是一條曾經格外輝煌,如今一樣散發勃勃生機的街道﹔也許是因為,這是一條交融了中山的商業與文化的街道……這一條街,山、水、城融為一體,中西、古今在這裡合璧,既是老街,又有新韻。

  步行街總長不過529米,西面接著岐江碼頭,東面延伸出去幾條商業街。從岐江橋進入步行街的街頭,一組古朴的人力車銅雕首先出現在眼前,它獨特的造型是一名人力車夫拉著黃包車停下來,車旁一位衣著光鮮的紳士正欲上車的情景。據說雕塑是取材於一張孫科扶盧太夫人上黃包車的舊照片。雕塑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中山曾經的人和事。

  街道兩旁是讓人賞心悅目的騎樓,仿佛是有了騎樓才有了街道一樣。每間騎樓彼此相連,前店后坊,樓下商用樓上居住,渾然一體。從北方來的朋友常常會說,“我好像置身香港電影裡了”,那種新奇的感覺格外強烈。同為嶺南的其他城市的朋友也會詫異於這裡的騎樓之精美。孫文西路上的騎樓是歐亞混雜的南洋建筑風格,每一棟騎樓的圍欄都有雕花,牆壁上都會有一些浮雕,而拱形圓門和羅馬式立柱,又讓人聯想到歐羅巴建筑風格。立柱上鑲嵌著發黃的老照片,生動地訴說著老街的滄桑往事和人物春秋。仔細觀察,還會發現每一棟騎樓門面造型設計都與眾不同,既有中式的,也有歐式的,既有古典的又有現代的,自成一格,卻也和諧協調。中山人“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處世態度真正是自古有之。

  順著兩旁的騎樓一路走過去,就像穿行在公共建筑的藝術走廊裡。享受藝術美的同時,購物的樂趣絲毫不減。沙溪的休閑服裝、大涌的牛仔服、古鎮的燈飾、南頭和東鳳的家電、黃圃的臘味、小欖的五金……中山25個鎮區的特色產品都可以在這裡買到。

  步行街上不止是商鋪、小吃店,還有一座獨特的博物館,就是香山商業文化博物館。這是一家融參觀、休閑、旅游、紀念為一體的全方位現代化的專題博物館。三層樓館緊致有趣,將中山的商業文化發展史通過各種載體展示了出來。

  一腳踏進博物館,就好像穿越到了民國。舊時大榕樹、天字碼頭、出海航行的商船、當鋪、藥店、布匹店、茶庄、缸瓦店,以及耳畔聲聲悠長的叫賣聲,讓人不知今夕何年。走上二樓,鄭家大屋(鄭觀應澳門故居)、買辦“居室”、上海輪船招商局三個場景次第展開,香山買辦群體形象漸漸樹立。再到三樓,二三十年代上海四大百貨公司建筑模型以及先施鞋部、永安果欄、新新屋頂花園和大新電梯四個場景展現眼前。對於這些歷史不了解的朋友總會說,“哎,四大百貨公司不是上海的嗎,和中山有什麼關系?”殊不知,四大百貨公司的創始人都是中山人吶!中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自古商業繁榮發達,走出了許多知名商人。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淵源,孫中山先生才能在日后提出“實業救國”的理念,成就他“敢為天下先”的思想與作風。

  短短529米步行街,看點無數,精彩紛呈。它濃縮的歷史氣息讓人內心沉靜,它淡淡的藝術氣息讓人心曠神怡。新老中山人都喜歡去這裡走一走,逛一逛,它是中山城內最繁華最有代表性的老街。(中山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 彭曉新)

(來源:中國文明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