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國家補貼屢成“唐僧肉”——他們,迷失在貪欲中

2015年01月15日08:55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他們,迷失在貪欲中

糧食補貼、家電補貼、柴油補貼等國家補貼,涉及眾多百姓的生產生活。這些重點扶持領域的各種補貼,卻成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騙取國家財政撥款、退稅款或補貼的現象接連不斷,套取國家補貼的手段層出不窮。如何斬斷伸向財政補貼的“黑手”?亟待各方關注。

近日,一起特大糧食補貼貪污案在衢州市衢江區法院一審判決。令人驚訝的是,這伙騙取國家補貼的不法分子,可謂陣容龐雜:一名鎮政府財政辦主任,“率領”7名所轄村報賬員同流合污,時間持續7年之久,共騙取補貼214萬元。

事實上,隨著國家對各項事業的財政撥款、退稅款或補貼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黑手”伸向這一領域。這種現象為何發生,又該如何遏制?

玄!無中生有的大戶

如果不是法院最近判決的這起大案,衢江區高家鎮的居民可能不知道,這個小鎮居然有400多戶種糧大戶。之所以“冒出”這麼多種糧大戶,真正的原因是騙取國家補貼。

在衢州,衢江區是傳統糧食生產大區。隨著近年來國家“三農”補貼力度加大,按照相關補貼政策,種植水稻或小麥面積20畝以上的,國家會給予一定補貼,補貼種類有數十種。

申請補貼的辦法簡便易行:每年以村為單位向鎮一級申報。這就意味著,隻要村裡願意報上去,鎮裡同意審核通過,這筆財政補貼就可以撥下來。

這起案件的“主角”叫杜雲水,是衢江區高家鎮財政辦主任、財政所所長,全權負責補貼審核、下放,對整套糧食補貼申請和發放流程非常熟悉。

時間長了,杜雲水就對糧食補貼動起了歪腦筋。由於鎮裡的“家電下鄉”補貼也需經由杜雲水之手,所以他輕而易舉地弄到了兩三百張身份証復印件。但如何讓這些領取“家電下鄉”補貼的普通老百姓,轉眼“變成”種糧大戶,還需要同伙配合。

因為工作關系,杜雲水認識很多村級報賬員。按規定流程,糧食補貼的申報,需經由村裡的報賬員上報。葉金良是篁墩村的報賬員,2009年的一次飯局中,杜雲水一句話就說服了葉金良:“領出來的錢,我們倆對半分。”杜雲水把手頭29張身份証復印件,挂靠在篁墩村的農資補貼清冊中。虛假的申報材料送到杜雲水面前,心知肚明的杜雲水大筆一揮,這些子虛烏有的種糧大戶名單全部通過審核。

很快,杜雲水如法炮制,“動員”了一批村報賬員分享這塊“肥肉”。為方便辦事,葉金良還把村干部拉下水:“你們隻要簽個字,其他的事我來辦,好處大家分。”結果,有兩名村干部也送來3份資料,偽造了《土地流轉合同》,此后年年申請補貼,年年獲得通過。

就這樣,高家鎮的“種糧大戶”隊伍迅速膨脹,一度增到了400多戶。按照規定,每年種糧大戶的補貼發放都需要在村務公開欄公示。為蒙混過關,這些人想出“陰陽公示”法:一套符合條件的資料,拿出來公示﹔還有一套假的,就直接上報。

而上報材料中,必須有村裡公示的照片存檔。杜雲水干脆找了家照相館,在牆上設一個“取景區”,模仿各村村務公開欄實景,再把假公示單往牆上一貼,拍張照片,就拿去蒙混過關。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前段時間,杜雲水因貪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並處沒收財產10萬元﹔葉金良因貪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6個月,其他6人也以貪污罪獲刑。

險!內外勾結的騙局

2014年4月,我省首例“家電下鄉”詐騙案一審宣判,6人獲刑。

回顧這起案件,論詐騙手法卻並不高明。2010年下半年至2013年案發,龍游一家家電公司的老板伙同員工,利用縣裡實行“家電下鄉”銷售網點代辦申領並墊付補貼資金的便民措施,多次復印農民戶口簿、身份証,抽取、購買“家電下鄉”產品標識卡,偽造銷售發票等,制作虛假申領材料向縣財政局申報,騙取“家電下鄉”財政補貼資金達380余萬元。

這個家電老板之所以屢次得手,關鍵有個“內鬼”:龍游縣商務局商貿發展科原科長周某。他肩負審批、核查職責,卻濫用職權,利用職務之便索取、收受賄賂,對騙取財政補貼金大開方便之門,最終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2年。

近年來,盡管有關部門加大對套取國家補貼行為的查處力度,但企業和某些部門經手人員違規騙取財政資金的行為卻屢禁不止。與此同時,由於每筆財政資金下撥涉及多個部門,分條線申請、撥付,也導致監督缺位。據知情人介紹,在一些地方,財政資金被切成扶持工業發展資金、扶持商業發展資金、扶持旅游業發展資金等十幾塊,再切給不同的部門,導致監督更加困難。

在永嘉,浙江五井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潘某先后向永嘉縣農辦申請多項補助。按照規定,農業產業化項目由永嘉縣財政局、農業局等部門現場查看驗收。

但潘某覺得自己的工程量大,想多拿點補助。為了使申報的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額外獲得補助金額,他“靈機一動”。2013年春節前后至2014年3月期間,潘某先后送給永嘉縣財政局農業科原科長胡某一台佳能600D單反相機、5張面值1000元的超市卡及20000元現金,送給經濟發展科原科長潘某某5張面值1000元的超市卡。

此外,他還送給永嘉縣農業局執法大隊原副大隊長周某、農產品質量監管股原股長徐某各5張面值1000元的超市卡,送給永嘉縣農業局扶貧科原科長金某5000元。

很快,潘某靠“走關系”順利獲得農業產業化項目補助211萬元,其中,通過虛報投資額套取財政補助、多頭申報套取財政補助、因補助依據不充分套取財政資金共77萬余元。而國家規定,補貼一般不得超過200萬元。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如果有量化、明確的審核機制,騙取國家財政資金的行為很難得逞。”有關人士認為,目前,企業想獲得財政補貼,往往隻需幾個部門的具體經辦人認可,便可輕易得到。由於權力過於集中,又缺乏有效監督,在利益誘惑下,腐敗和造假很容易出現。

憂!真空監管的危機

衢州有一家名叫麗新的服裝企業,隻有30多名員工、30多台設備,近千平方米生產場所,原料和成品倉庫中有少量庫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這家規模不大的企業,卻有著年銷售額超億元的業績。

調查人員經過層層抽絲剝繭發現:這家企業的生產規模一直沒變,但2008年以來銷售額直線飆升,可應納增值稅始終沒有變化,反而有大量的留抵稅金。再順藤摸瓜,發現一個叫崔蘭的人與企業勾結,假借麗新帽廠生產加工的名義,大肆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套票,再借用外貿企業的出口退稅平台,向衢州市國稅局騙取出口退稅。

據調查:從2009年至2011年期間,麗新帽廠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金額8186余萬元,共騙取出口退稅1309萬元。同時,虛開金額9458萬元,虛開稅額1582萬元,造成少繳稅款1505萬元。日前,這起騙取出口退稅大案在省高院審結,被告人崔蘭犯騙取出口退稅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並處罰金1250萬元﹔被告單位麗新帽廠犯騙取出口退稅罪,判處罰金50萬元。

此類騙取補貼的案件為何屢屢發生?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徐行說,監管部門責無旁貸。由於審核把關不嚴、流於形式,或者明知存在虛假成分,卻因為與企業或個人結成利益共同體而視而不見,造成監管出現“真空”﹔另一方面,由於騙補違法成本低,大多數拿到補貼的機構或者個人都抱著僥幸心理,存在法不責眾的想法,造成騙補現象在各行各業時有發生。

有關人士認為,除加強財政扶持資金使用情況監管外,鑒於當前財政監管人員不足、人才缺乏,應考慮聘請專家或中介機構來解決這一問題。

“可以考慮建立這種制度:如扶持項目由中介機構對項目資金投入、成本費用、產生效益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並出具評估報告,該報告作為企業是否能獲得財政扶持資金的資格,以及扶持金額多少的重要依據。”這位人士認為,可以根據評估報告建立評分制,對項目管理規范、經濟效益顯著的企業,財政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對項目混亂、效益不佳的企業,則取消其補助資格。

■ 專家觀點

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我國沒有專門的政策性補貼法律,對補貼被挪用、侵佔、貪污行為的追責力度也不大。希望加快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針對相關問題,建立一個科學、規范的財政補貼制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