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維琦
當不同題材的綜藝節目搶佔眼球,當各種豪華光鮮的真人秀席卷熒屏,浙江衛視每周四晚播出的《這就是生活》無疑是一個“異類”。
5位演員嘉賓,總共隻能攜帶20件物品,要在12天的時間裡,完全拋棄平日的生活方式,回歸最為簡約原始的生活狀態,達成“既成功生存,又獲得精神愉悅”的雙重任務。
這檔倡導回歸簡單生活的原創電視節目,開播以來引發了熱議和深思:生活是什麼?生活為了什麼?生活可以“斷舍離”嗎?
由物質轉向內心
拋開十幾公斤重的大行李和戶外裝備,沒有高科技,沒有化妝品,沒有玩具熊,身處物質的“荒原”,有的只是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在節目中,5位演員和每期一位的飛行嘉賓在節目中前往中國不同的地區,體驗當地的鄉土文化和傳統生活,用自己的勞作換取食物。
演員們首先面臨選擇:什麼是必需品?對每個人來說,當你不得不留下或者放棄一些物品的時候,也是對自己生活重心和生存需求的再次評估。有人認為,已經成為肢體延伸和信息獲取主要渠道的手機必不可少,有人則會作出適於野外生存的實用選擇。而使用在任務環境中本身就存在的物品則不受限制,這些物品都是當地最常見的生活必需品。
“節目的目的不是為了限制對物品的使用,而是希望通過對過往生活的揚棄,體會生活的真相和本質。”節目承制方上海千足文化的制作團隊介紹,《這就是生活》的誕生與《斷舍離》一書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什麼物質愈加豐富,我們卻愈加不快樂?”這一追問引發了節目最初的靈感,也為節目模式定下基調——切斷苦惱的根源,便要從物質上下手。
從場景選擇到任務設置,節目以“極簡”貫之,每位嘉賓都在其中經歷一場徹頭徹尾的“斷舍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常江認為,《這就是生活》將重點置於一個常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議題——“人的自我救贖”。看似劍走偏鋒,實則直擊要害。
真人秀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更多的人群。在常江看來,節目之所以擁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就在於它的價值倡導——將感知的觸角從“他人”轉向內心,在主題設定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
倡導“極簡”美學
一檔沒有大投入和豪華陣容的“反市場”的原創制作能否被接受?節目制作團隊坦言,在籌備和討論期間,市場競爭的壓力,一直懸在節目組頭上。
相比動輒上億元的節目制作費用,《這就是生活》由於節目制作模式和價值主張的原因,與眾多電視節目形成鮮明對比。沒有巨資投入的壓力,沒有引進模式的條框限制,也使得這檔原創節目模式能夠更加靈活,賦予了制作團隊更多的發揮空間。
在《這就是生活》的拍攝過程中,制作方按照美劇《Lost》等優秀的海外節目和影視劇經驗,設計“孤島”環境體驗極簡生活。從內容上,節目深入中國鄉土生活的實際,根據情況靈活調整,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中國傳媒大學講師劉俊認為,《這就是生活》之所以能夠成為綜藝大戰中極具特點的一極,正是因為這檔節目從創意之初,便帶有強烈的為當今時代、中國社會“定制”的原創態度。
主動設置議題,堅持原創導向,傳遞生活價值,倡導生活方式,使得這檔原創真人秀有條件在熒屏上刮起“極簡風”,引導觀眾從物質生活中反觀自省。盡管這樣的表達還不夠純熟,有賴進一步打磨,但作為一檔有著獨特價值追求的電視節目,這樣的原創努力無疑是值得關注的。
“我們將生活的多少意義錯付於日益精密煩瑣的外物,反而令自己的身體和心靈變成了真正的荒原。丟掉不必要的負累,回歸真正質朴、本真的生活,實現身體與心靈的合一,當是這檔熱播節目帶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常江說。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