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滿村都是“文朝榮”

2015年01月15日11:02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滿村都是“文朝榮”

又到了種樹的季節。在白雪覆蓋的海雀村山坡上,村民們背著方竹苗,挖下一排排整齊的坑,種下對綠色的希望。

村民張付光說:“當年老支書文朝榮帶領大家也是這麼干的。”從1987年文朝榮和村民們在荒山上種下第一棵樹開始,海雀村就延續了每年冬天種樹的傳統。現在的植樹場景,一如當年般火熱。

貴州畢節市赫章縣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去世近一年之際,記者再一次來到位於烏蒙山深處的海雀村。滿眼看到的是“文朝榮”,滿耳聽到的也是“文朝榮”。一個人,對一個村庄的影響可以如此之深遠。

文朝榮把樹林視為生命,他生前希望村民“愛護好海雀這片林”。當年和他一道苦戰幾個冬天,種下1萬多畝華山鬆的張付光告訴記者,把村裡剩下的1000多畝荒山退耕還林,是“繼承老支書的遺志”。

村民馬正學近來最高興的事情,是拿到了勞動部門頒發的從事石砌的“專項職業能力証書”。2013年,48歲的馬正學和妻子第一次走出大山,前往溫州打工。由於缺乏技能,很快“一分錢沒掙就回來了”。

村裡“文朝榮精准扶貧服務隊”的隊員來到馬正學家,了解到這個情況,立即安排他參加由貴陽一所職業學校舉辦的培訓。經過技術和理論的系統培訓,馬正學獲得了相關証書。“過年后再去溫州打工,這次手上有技術心裡就不怕了。”他說。

“文朝榮精准扶貧服務隊”的隊員趙玉鳳說,這種上門“問需扶貧”的方式正是源於對“文朝榮精神”的學習。

文朝榮去世后,當地干部對他的工作方式進行了提煉,提出“文朝榮群眾工作六法”,即常串門,擺政策﹔辦急事,說實話﹔找路子,不苦熬﹔掏心窩,立規矩﹔我帶頭,一起干﹔當杆秤,像清泉。

海雀村村支書何濤告訴記者,現在村裡成立了“文朝榮植樹造林隊”、“文朝榮志願服務隊”、“文朝榮精准扶貧服務隊”等6支以“文朝榮”命名的隊伍,旨在學習文朝榮,踐行“文朝榮群眾工作六法”。

何濤說,在精准扶貧上,需要像文朝榮一樣常串門了解真實情況,幫助群眾找路子。村裡對僅剩的70戶貧困戶進行分類建檔,按照其需求確定了幫扶責任人、措施、目標和時限。現在“落戶”村裡的各級各部門扶貧項目多達40多項,群眾脫貧有了更大的希望。

文朝榮在彌留之際,對前來探望的領導提出3個希望:給村小學多派好老師﹔提高村衛生室的診療水平﹔建一個小市場,方便村民買賣東西。

如今,文朝榮的遺願正在逐步實現。海雀小學成為村裡最漂亮的建筑,3層教學樓每個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應用平台,多名教師來此任教。標准的村衛生室已經實現了“小病不出村”。村口不遠處修建了一個市場,村民步行十幾分鐘即可趕場。

眼下雖值寒冬,海雀村民卻還在緊張勞作。他們正在往地裡運送農家肥,為開春種土豆做准備。在村民勞作的土地旁,一塊沒有墓碑的墓地安葬著文朝榮。墓地的正前方,是海雀村的萬畝山林。

近一年來,2萬多人前來給文朝榮掃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造福子孫”的“文朝榮精神”,正在成為貴州扶貧攻堅,后發趕超的精神動力。(新華網貴陽1月15日電 記者胡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特寫·側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