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3日04:38 來源:南方日報
高齡產婦更加要注重胎兒畸形的排查。
孕期飲酒、抽煙等都很可能引發胎兒畸形。
單獨二胎政策實行后,臨床中出現不少大齡孕產婦。可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是25歲左右,超過35歲一般不建議再妊娠,因為超過35歲卵子的質量下降,妊娠發生胎兒畸形的比例比35歲之前增加了3倍以上。
另外,大齡婦女不孕的比例相對增加,如果要妊娠常需借助試管嬰兒技術,而試管嬰兒多胎的幾率高,多胎會增加整個孕期孕婦和胎兒的風險。因此,清遠市婦幼保健院專家建議,大齡婦女懷孕前要到醫院做全面的身體檢查,確實不適合懷孕的也不能勉強。
■案例
高齡孕媽生下先天性愚型兒
近日,41歲的阿琴又帶著患有唐氏綜合征(先天性愚型兒)的2歲女兒來到醫院做康復治療。3年如一日,這位堅強的母親從沒中斷過對女兒的康復訓練。
阿琴一提起這個女兒就掉眼淚:當年,年近40歲的阿芳已有了一個健康的11歲兒子,卻意外懷上了第二胎,舍不得打掉。由於不符合生育政策,阿琴躲到了鄉下。鄉下的醫療環境相對簡陋,很多必要的孕期檢查阿芳都沒有條件做。“女兒被偷偷摸摸地生下來了,可一出娘胎就發現有問題,趕緊回到大醫院檢查,被確診患有唐氏綜合征,為先天性愚型兒,當時我想死的心都有了!”阿琴泣不成聲。
盡管女兒有著明顯的智力落后、特殊面容、生長發育障礙,但堅強的阿琴一直帶著女兒每天做康復治療。“唉,能多康復一點算一點吧,希望她以后能生活自理。”一聲嘆息后阿琴如是說。
■專家釋疑
高齡孕婦卵子老化是致畸的重要原因
針對阿芳生下先天性愚型兒這個典型病例,清遠市婦幼保健院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唐氏綜合征發生率與母親懷孕年齡有關,高齡孕婦、卵子老化是致病的重要原因,而且孕婦年齡愈大,風險愈高。
據悉,隨著年齡的增長,高齡女性受內分泌、環境污染、機體代謝功能減低、工作壓力增加等不利因素影響,遺傳物質發生突變的機會增多,遺傳物質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發生不分離現象,最常見的是21號染色體不分離,造成先天性愚型兒的出生,以及其他染色體病兒的出生。
“染色體病是一類目前不能治療的疾病,故孕期檢出十分重要。除了體表異常外,還較易發生心臟等器官發育畸形。嬰幼兒時期常反復患呼吸道感染,伴有先心者常因此早期死亡。隨著年齡增長,生長發育進度與正常兒差距逐漸加大,15歲時已停止長高,身材矮、智商低,如存活至成人期,則常在30歲以后即出現老年性痴呆症狀。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最好手段是在孕媽媽生產前終止妊娠。因此,高齡孕媽應該特別注意孕期胎兒的排畸檢查。”上述專家強調。
■專家支招
胎兒排畸可分三個階段篩查
專家表示,胎兒的排畸篩查是一項復雜而難度相對較高的工作,誰都不可能保証把胎兒的所有畸形都檢查出來,但是絕大部分的畸形都是可以排除的,“一旦發現胎兒發育畸形,就可以採取措施,將胎兒及早引產”。
據悉,產前篩查通常分三個階段:
一、懷孕11—13周+6天的時間裡,孕婦可以做初篩,該階段的檢查主要是觀察胎兒的大體結構,胎兒軀干及四肢是否完整等。
二、懷孕18—24周時,是重點檢查的時間段,孕婦應當到正規醫院對胎兒做一次全身系統的篩查,90%以上的胎兒發育畸形都會在這個階段體現出來。
此時如果唐篩檢查(唐氏綜合征產前篩選檢查)的結果為高危,一般醫療機構建議直接進行羊水穿刺,但可能會造成胎兒宮內感染導致畸形,甚至還會流產。因此,可以進行無創唐篩:隻要抽取母親的靜脈血5ml左右來監測,大大減少了高齡孕媽因做羊水穿刺帶來的風險,且准確率高達99%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性愚型兒並不是高齡孕婦的‘專利’,年輕女性也有可能生出這樣的患兒,因此,小於35歲的年輕孕婦也要接受唐篩檢查。”
先天性心臟畸形(先心)在新生兒中發病率為6—10%,是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也是引起嬰幼兒死亡的首要原因,而胎兒超聲心動是目前唯一安全有效的產前篩查診斷方法。
在這個階段,還有部分醫院會為胎兒做兩次大排畸篩查,以最大限度地保証早發現、早干預,所以高齡孕媽應選擇這樣的醫院,能夠增加檢出率,及早干預。
三、在孕期32—36周內,則要再做一次常規檢測來觀察,以彌補發現前兩次未出現的胎兒異常,如胎兒消化道、肢體長度的異常等。
專家提醒,為了避免畸形胎兒的出現,孕婦從准備懷孕開始,就要多加注意環境衛生和飲食習慣(不要隨便吃藥、喝酒、吸煙),並避免接觸寵物等,懷孕以后,要正確、及時地做好產前排畸篩查檢測,三個不同孕期階段內都要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測,高危孕婦(有遺傳病史、高齡、產過不良嬰兒等)建議在產檢中心做系統檢查。
■相關鏈接
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的原因
1.每天化妝
據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每天濃妝艷抹者胎兒畸形的發生率是不濃妝艷抹的1.25倍。對胎兒畸形發育所產生不良影響的主要是化妝品中含的砷、鉛、汞等有毒物質,這些物質被孕婦的皮膚和粘膜吸收后,可透過血胎屏障,進入胎血循環,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其次是化妝品中的一些成分經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后產生有致畸作用的芳香胺類化合物質。
2.飲酒
孕婦飲酒,酒精可通過胎盤進入發育胚胎,對胎兒進行嚴重的損害。妊娠期每天飲2杯酒以上,對胎兒有影響﹔每天飲酒2-4杯,則有畸形發育的危險。如腦袋很小,耳鼻極小和上嘴唇寬厚等。
3.吃了霉菌素食物
有關專家指出,孕婦若食入被霉菌素污染了的食品(霉變食物),霉菌毒素可通過胎盤禍及胎兒,引起胎兒體內細胞染色體斷裂。
導致胎兒畸形除了使用化妝品外,還有其它一些因素,想要寶寶的朋友們要注意盡量避免以上事情的發生。
4.發生高熱的婦女
懷孕早期有過高熱的婦女,孩子即便不出現明顯外觀畸形,但腦組織發育有可能受到不良影響,表現為智力低下,學習和反應能力較差。這種智力低下是由於高熱造成胎兒腦神經細胞死亡,使腦神經細胞數減少所致,這種智力低下是不能恢復的。當然,高熱造成胎兒畸形還與孕婦對高熱的敏感性和其他因素有關。
5.孕期精神緊張的女性
人的情緒受中樞神經和內分泌系統的控制,內分泌之一的腎上腺皮質激素與人的情緒變化有密切關系。孕婦情緒緊張時,腎上腺皮質激素可能阻礙胚胎某睦組織的融匯作用,如果發生在妊娠期間的前3個月,就會造成胎兒唇裂或腭裂等畸形。
6.愛接近貓狗的孕婦
很少人知道帶菌的貓也是一種對導致胎兒畸形威脅很大的傳染病源,而貓的糞便則是這種惡性傳染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據有關資料顯示,在英國,由於孕婦親近貓給嬰兒造成不良后果的,約佔染病孕婦的40%,每年約有500名嬰兒被貓所害。
寶寶斷奶后該如何安排飲食?
◎斷奶與輔食添加並行。不是因為斷奶才開始吃輔食,而是在斷奶前輔食已經吃得很好了,所以斷奶前后輔食添加並沒有明顯變化,斷奶也不該影響寶寶正常的輔食。
◎斷奶后寶寶喝什麼?和平時一樣,白天除了給寶寶喝奶外,可以給寶寶喝少量1:1的稀釋鮮果汁和白開水。如果是在一歲以前斷奶,應當喝嬰兒配方奶粉,一歲以后的寶寶喝母乳的量逐漸減少,要逐漸增加喝牛奶的量,但每天的總量基本不變(一歲至兩歲幼兒應當每日600毫升左右)
◎斷奶后寶寶吃什麼?一歲寶寶全天的飲食安排:一日五餐,早、中、晚三頓正餐,二頓點心,強調平衡膳食和粗細、米面、葷素搭配,以碎、軟、爛為原則。
◎吃營養豐富、細軟、容易消化的食物。一歲的寶寶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都很弱,吃粗糙的食品不易消化,易導致腹瀉。所以,要給寶寶吃一些軟、爛的食品。一般來講,主食可吃軟飯、爛面條、米粥、小餛飩等,副食可吃肉末、碎菜及蛋羹等。值得一提的是,牛奶是寶寶斷奶后每天的必需食物,因為它不僅易消化,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營養,能提供給寶寶身體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剛斷奶的寶寶在味覺上還不能適應刺激性的食品,其消化道對刺激性強的食物也很難適應,因此,不宜吃辛辣食物。
◎斷奶后飲食中的誤區
(1)隻吃飯少吃菜或隻菜少吃飯。給寶寶添加輔食,有的父母隻注重主食,爛飯、面條、各種米粥、面點變著花樣給寶寶吃,但副食(魚肉、蔬菜、豆制品)吃得少,或是相反。這都違反了膳食平衡的科學原則,不利於寶寶的健康發育。
(2)用湯泡飯。有的父母覺得湯水的營養豐富,還能使飯變軟一點,因此總給寶寶吃湯泡飯。這顯然是個誤區,首先湯裡的營養隻有5%-10%,更多的營養還是在肉裡,事實是寶寶並沒有吃到更多的營養。而且長期用湯泡飯,還會造成胃的負擔,可能害得寶寶從小得胃病。
(3)用水果代替蔬菜。
帶孩子外出,嚴防腹瀉感冒
專家提醒:人群密集且流動頻繁之處,小兒最易感染
春節假期,很多家庭都計劃帶上寶貝一同出行。專家提醒:年幼、抵抗力弱的嬰幼兒,在人群密集且流動頻繁之處,最易感染小兒傳染性疾病。提醒家長在出行享受親子時光的同時,應帶上“防病錦囊”,提前防范腹瀉、流感等節假日常見疾病。若孩子旅行中出現健康異常如發熱、咳嗽、嘔吐、腹瀉等症狀時,應及時就診。
錦囊1
保証睡眠 避免流感找上門
“每年春節等節假日,感冒發燒是兒童患者最常見的疾病。節假日期間,因為游玩、聚會、聚餐等,容易打亂孩子日常的生活規律,此時冬季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等疾病就容易乘虛而入。”清遠市北江醫院專家李玉芳提醒,節假日期間,家長如帶孩子出行,應讓孩子保持規律作息,不要讓孩子玩得太晚。同時應讓孩子多補充水分,盡量以溫開水為主,少喝飲料,多吃蔬果,提升自身免疫力。另外,假期中,人口流動性增加,會增加孩子們患流感的風險,家長應盡量避免孩子到人口密度大、空氣流通不暢的公共場所。孩子如患常見疾病,不必到大醫院扎堆就診,可選擇就近的社區醫療機構診治。
“父母帶孩子旅游時,最好不要讓孩子在車上睡覺,避免孩子下車時因溫差大而感冒。”李主任還建議,旅途中如孩子特別是嬰幼兒長時間待在空氣不流通、人員眾多的汽車、火車上,因自身免疫力較弱,可能會引起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因此,帶孩子出游應盡量乘坐衛生條件好、人少的交通工具,如坐火車最好選擇臥鋪。
錦囊2
遠離細菌 最好帶上一壺水
“節假日出行期間,一些身體抵抗力較弱的孩子最易被胃腸道疾病纏上,多與孩子食用了不衛生的食物有關。”專家建議,節假日期間,家長帶孩子外出時,應教孩子注意個人飲食衛生,如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礦泉水、食品等,不吃不潔或包裝欠佳的食品,多備一次性消毒濕紙巾,以便旅途中不能洗手時使用。家長也可帶上一壺白開水,既可給孩子解渴,又可給孩子洗手,遠離公共場所細菌侵擾。
李主任還提醒,1歲以下的嬰兒最好不要長途旅行,孩子若在旅行中吃了不干淨的東西或者吃過多生冷的東西或飲食種類過多過雜,都可能會造成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也需重點提防。
撰文:整理 劉秋宜 李潔利 圖片統籌:王良玨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