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3日04:38 來源:南方日報
清新太平郭氏入遷於南宋末年,據傳為唐代出將入相的汾陽王郭子儀后裔。但在徙居清遠后的數百年間,這支名將后裔一直默默無聞,且因兵匪災禍,連先前的譜牒也散失無存,故定居太平后的前7代世系已不可考,明嘉靖重修族譜時,族人隻能以可追溯到的第8代傳人為始祖。雖然如此落寞,但這個家族畢竟為名將之后,“汾陽王”的遺風久傳不泯,促其最終從沉默中崛起,至清代族星迭出,神採飛揚,卒以輝煌的功德打造成縣邑的名門望族。
名御史郭儀長
郭儀長(1732-1809),字震元,號豫堂,清遠太平郭氏第15代傳人。他生於清朝盛世,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舉。歷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曹務繁冗,常戴星出入”。大學士阿桂、胡季堂交薦之,詔授江西道監察御史,旋兼掌江南道、浙江道監察御史。不久巡視京師北城察院,時山西凶賊宋大魁亡命京師,被儀長捕獲之,詳具其在原籍殺人罪狀,眾皆驚其為神。郭儀長發奸摘伏,常有這種驚人之舉。其屢上封事,悉中時弊,如禁洋盜貿易,察汛兵畏縮,嚴飭官吏諱盜自竊、明定解餉收兌例限等,無一不觸及當時的社會弊端。“至其條陳緝捕事宜,尤多所裨補”。
嘉慶皇帝對郭儀長的才德早有所聞,並甚為欣賞,故在登基元年於寧壽宮皇極殿舉行“千叟宴”時,特詔儀長參加,並賞賜他御制詩章,玉如意,靈壽杖等宮廷珍品。從乾隆到嘉慶,郭一直是朝廷的名御史,誥授中憲大夫。
由於視為親子的侄兒郭見晟在京城不幸病故,69歲的郭儀長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無心再仕,決意告老回鄉修墓。離京之日,嘉慶皇帝特賜一筆“坊架銀”,令其在邑城建造碑坊。3年后,一座用花崗岩構建的牌坊矗立於清城南門街,坊額正面雕曰“名御史”,背面雕曰“奕世勛名”,成為縣城一景。
郭儀長回鄉九年,對家鄉的公益事業傾注關切之情,凡修學宮、賑飢民、修橋路等,靡不竭力倡舉。享年78歲,崇祀嘉惠祠。
“小諸葛”郭見猷
郭見猷(1770-1838),字得時,號駕舫,郭儀長之子。稟貢生,任龍川縣教諭。嘉慶十八年(1813),地下組織“三合會”率兵滋擾清遠、英德、連州、懷集等縣邑,氣勢甚盛,各地清兵隻能退守縣城等援。清城城防守備蔣制軍知郭見猷有“小諸葛”之稱,便派壯士赴龍川請他回縣做軍師,協助平叛。郭潛回清城后與城防守備設下“十面埋伏”之計,三合會門徒大部被殲,余黨散入廣西十萬大山,清、英、陽、連、懷諸邑之圍遂解。
嘉慶皇帝以軍功第一為由,特授郭見猷為山西襄垣縣知縣,加三級,並贈之以“從軍圖”。道光十八年,郭見猷病故。著有詩集《槐蔭間》和輯有詩集《從軍圖題詠集》1卷。
勇赴台灣平叛的郭志珩
郭志珩(1802-1842),字心田,號兼山,太平郭氏第17代傳人,郭儀長之孫,郭見猷之子。
道光十二年(1832),台灣人張丙、陳辦在台灣嘉義發動叛亂,聲勢浩大,福建總督府急調兵進剿。但遴選的官兵因海峽颶風不斷,皆畏難不進,坐等觀望。郭志珩時為守軍士官,見狀奮然請戰曰:“大丈夫當戰死沙場!”隨兵皆踴躍響應。總督批准其請戰,於是捧檄仗劍前行。他率水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扑彭湖。清兵大部隊隨后跟進,從而一舉蕩平叛亂,生擒叛首張丙和陳辦。道光皇帝以“台灣軍功保舉”為由,特授郭志珩為福建布政使司經歷,敕授儒林郎,后歷任福建長汀、上杭、建寧、泰寧四縣知縣,晉升為福建平潭海防同知。
道光十八年,郭志珩因父故回鄉守孝。孝畢,於道光二十二年重返福建前線指揮作戰。不幸染病,同年五月病逝,終年40歲。道光皇帝對英年早逝的郭志珩深為惋惜,特封他為“卓義侯,加三級”。
政務軍務皆出色的郭志融
郭志融(1812-1860),字煦田,號藕舡,太平郭氏第17代傳人,郭儀長之孫。道光十四年(1834)中舉,二十五年考中進士,隨即被派往西蜀任職,先后任大邑、成都縣令。治政有方,盜息民安,離任之日,士民立清宮亭以記之。不久升敘永廳同知,再署潼川府。又因政績顯著,調任安徽安慶府知府,咸豐七年轉任揚州知府。時廣東洋務運動興起,志融曾被調回廣東參贊海防軍務。曾親駐虎門督兵,見炮台頹廢,即奏請修台置炮,並捐巨資資助軍餉。於是,壁壘一新,軍容頓壯。兩廣總督黃漢素知志融才高,奏為隨員辦理洋務。北京條約簽訂后,志融被授蘇州知府,不久升為微、寧、池、泰、安后備道加按察使銜。此時,志融已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死於任上,終年49歲。
志融性格豪邁,無文士習氣,但詩文十分出色。他潛心學習杜詩,尤工五古,善狀山川形勢。著述頗豐,有《瓿余詩草》、《拾余草》、《聽波草》、《藕舡詩草》、《郭觀察詩集》等,共6卷。惜多散失,現存詩歌有40多首。
譽稱“郭青天”的郭嵩祖
郭嵩祖(1816-1853),字春淦,號春泉,太平郭氏第18代傳人,郭見猷之孫。
崇祖秉承家風,年少英邁,進郡學讀書,成績出眾。學使王植很賞識他,稱他為“嶺南才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輕的郭嵩祖在順天鄉試中脫穎而出,特授國史館謄錄,旋升京師東城兵馬司都監。公暇常與尚書潘世恩、御史毛鴻賓,翰林院編修呂官蓀等聚會吟詠,其藝術造詣甚為詩友所稱道。后升任西城兵馬司正指揮,秉公執法,鐵面無私,京城的皇親國戚、達官貴人也敬畏他三分,不敢到西成放肆,被京人譽為“郭青天”。由於政績突出,被三次留任此要職,干了十年,直到病逝於任上。
嵩祖英年早逝,終年37歲,但他既有顯績,又有文名,實屬不可多得之才。存世著作有《竹籃管文集》、《筆花軒詩賦鈔》等。
羅耀輝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