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喚醒失聰的耳朵

2015年01月13日04:3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喚醒失聰的耳朵

  南方日報訊 (記者/王彪 通訊員/劉菁)2011年3月3日,趙先生迎來兒子的降生。然而,兩年之后的2013年,趙先生發現兒子的耳朵有毛病,即使帶上助聽器也隻對大分貝的鼓聲有反應。

  類似情況的不止趙先生一家。對於今年6歲的小雨(化名)來說,這幾乎是一個無聲世界。小雨的聽力測試結果是112分貝,即他隻能聽到112分貝以上的聲音,而110分貝已經是一般家用音響設備最大音量。

  人工耳蝸植入是他們改變命運的主要途徑,但高達二三十萬元的手術費用往往讓他們望而卻步。

  渴求無聲“杯水車薪”到“近水樓台”的嘗試

  “2014年的10個名額已經開展了9個,2015年的名額還沒下來,目前排隊報名等待手術的有22個。”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負責人劉清海所說的“名額”,指的是國家層面關於人工耳蝸植入術的公益項目“七彩夢”每年下發給惠州的數量。由於該項目名額有限,往往隻能優先選擇失聰患者中無其他病症,術后預期較好的患者。用“杯水車薪”形容並不為過。

  與惠州毗鄰的香港,有著頂尖的醫療實力,在耳科診治,包括人工耳蝸植入方面有著豐富經驗。從2014年底開始,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與香港“耳聽心言”基金會聯合舉辦“耳聰工程”(惠州站),由香港、北京等地醫療團隊為惠州、汕尾和河源等粵東地區耳疾患者提供義診手術,“耳聽心言”基金會及多家惠州本地企業提供贊助。據悉,上述地區患有慢性中耳炎、膽脂瘤、聽力障礙等耳部疾病的貧困患者均可申請,招募的截止時間是2015年1月31日。

  2015年1月10日,“耳聽心言”基金會的成員來到惠州了解情況。沈蝶兒是基金會的義務總干事,她告訴記者,自己在香港主要負責失聰者教育工作,來內地開展活動主要依靠基金會籌集善款,如果善款籌集不足,往往要自掏腰包。基金會主要由聽力相關科室的專業醫生、學者以及語言學家等成員組成,此次帶隊來惠的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教授唐志輝便是創建者之一。

  當日下午,基金會與市第三人民醫院簽署協議,約定雙方在進行耳科學術交流及合作開展義診手術之外,還將利用基金會的人才優勢,開展語言訓練人才的培訓。對於下一步義診手術的開展,唐志輝表示,將積極協調香港醫生利用假期,與市第三人民醫院密切配合,為手術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項目有愛持續開展資金問題待解

  “手術資金方面,基金會將盡己所能,但香港目前共有1500多個基金會組織,彼此間在客觀上存在競爭關系,募集款項並不容易,這項事業必須得到當地關注和支持,才能持續開展。”唐志輝坦承基金會將更多提供技術支撐,費用問題還需要仰賴政府部門或者相關企業、社會團體的支持。基金會於2014年開始在內地設立定點合作,惠州是第二個。作為嘗鮮的海南,合作方式是每年做50例耳科手術,共做10年,相關手術資金由海南當地籌集。

  在這方面,趙先生的孩子是幸運的:被納入“七彩夢”后於2014年10月27日接受手術,目前聽力明顯好轉,聽力測試水平從112分貝提升到46分貝——他可以聽到一般人的說話聲了。然而,還有更多的失聰患者亟需救助。在向“七彩夢”提出申請的22個患者中,大部分是6歲以下的先天性失聰患者,也有幾例放療后病變的成人患者,對手術要求同樣急切。

  市第三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王豪告訴記者,惠州針對失聰群體的支持還很不夠,目前得到的主要一筆善款是汕尾商會的四家企業共捐助60萬元,按照每台人工耳蝸手術費用20多萬計算,不足進行三台手術。

  除此之外,唐志輝表示,眼科手術較為方便,器械簡單,一個醫療團隊一天可以做上百台,但耳科手術往往需要大型醫療器械,同樣的醫療團隊做100台手術可能需要一個月,而且成功率也不是特別高,這也導致相關醫院和公益團體在人力及經費支持方面,更傾向於眼科等。基金會主要提供技術支持,保証開展的每一例手術在內地都可以稱得上是頂尖水平——但即使如此也不能保証100%的成功率。根據其以往手術經驗,中耳炎和人工耳蝸手術的成功率可達九成,耳科畸形矯正手術則隻有七成。

  此外,耳聰問題的解決,手術僅僅是一個方面,改善醫院管理模式、增強聽力障礙患者與醫生溝通能力、改進語言學校設施、培養語言培訓師等專業人才等方面同樣重要。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