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3日04:34 來源:南方日報
西屋康達為南海傳統行業提供了創新發展的樣本。 西屋康達供圖
上月,位於南海西部片區的空調制造商西屋康達,悄然在其官網挂出了一條消息,篇幅雖短卻內容驚人:該公司成功簽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博物館,其醫用淨化組合式空調機組將在這家著名的博物館內投用。
在此不久前,西屋康達剛剛召開了成立22年的慶典。這20年也是南海民營經濟滄桑變化的一段時間。某種程度上,這家企業凝聚了佛山一線企業的共同性格——平時看似低調沉默,但產品卻早已遍布五湖四海。
從首都國際機場到廣州火車站、廣東美術館,甚至國內部分核電站,都採用了其中央空調產品。在佛山,採用西屋康達空調的各類建筑更是數不勝數,大部分佛山人都曾享受過這家企業帶來的清涼。
在競爭激烈的空調業,僅有400多名員工的西屋康達規模似乎遠遠比不上那些動輒數千人的大廠﹔但在這400多人中,技術研發人員卻達到70人,比例遠超同業。對技術創新的執著,令這家企業成為了華南中央空調行業地位穩固的隱形巨頭。在西屋康達總經理蔡湛文看來,低碳節能與智能化應成為當前南海企業的共同創新追求。
一家“痴迷”科技的空調制造商
西屋康達是誰?對於很多佛山市民來說,這家企業頗為陌生——因其主打的中央空調主要用於工程項目,不像美的、格蘭仕等擺在商場超市裡出售,也很少在媒體上發布廣告。然而,這家企業的實力,卻遠遠超出市民的想象。
去年11月,南海區政府公布了2014年度科技型企業扶持獎勵專項資金的批復名單,廣東西屋康達空調有限公司赫然在列。這家企業堪稱各類科技獎項名單上的常客,例如在2012年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的佛山專項招標中,這家企業的“高能效多級熱回收機組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成功中標。
西屋康達“痴迷”技術創新的習慣已經延續多年。在此前的2011年,在佛山市南海區科技進步獎項目中,該企業的“環保節能型空氣源熱泵採暖技術的研究與產業化”項目,排在一等獎名單的第一位。同年,西屋康達申報的“工業專用空調系統低碳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被廣東省科技廳批准列入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項目。
據悉,西屋康達的前身佛山康達成立於1993年。在發展十多年后,為進一步提升產品研發與制造能力,2005年1月,佛山康達與美國西屋產業國際控股公司合資組建廣東西屋康達空調有限公司,共同增資籌建新的生產基地。
南海西部良好的空間優勢和發展潛力吸引了這家企業,2007年,擁有國內一流專業生產線和國家及測試設施的新生產基地,在丹灶投產使用。從那時起,西屋康達大力推進扎根本土化需求的市場研發。
西屋康達總經理蔡湛文介紹,該公司目前技術研發團隊常年保持在70人以上。近年來,該企業研發費用也保持高投入,佔比超過了銷售額的4%。正是對技術的偏愛,讓西屋康達打開了一條獨特的生存發展之路。
從百事可樂工廠、火箭基地到核電站
與白電寡頭厮殺激烈的普通家用空調近似,中央空調同樣是一個競爭白熱化的市場。國內中央空調供大於求、產能過剩的局面,數年前已開始逐步顯現。
西屋康達總經理蔡湛文介紹,在這樣的市場中,該企業決定不走低價拼規模、急速擴張市場的路線,而是把產品性能、技術含量作為最核心的賣點。
但反而是這種“矜持”的市場定位,讓西屋康達的市場開拓之路越走越寬。打開西屋康達的工程名單,一系列名字讓人眼花繚亂。
從首都國際機場、國家京劇院,到上海金鐘廣場、上海寶山鋼鐵廠、廣東省電視台、深圳人民醫院,西屋康達的產品出現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眾多公共建筑、企業中,其中不少企業品牌廣為人知,例如百事可樂在沈陽和南昌的工廠都採用了西屋康達空調設備。
“去年遼寧的一個項目,瑞典的設計公司找遍國內空調廠家后發現,除了我們,其他企業都無法實現其設計方案。”在遍布全國各地的成功案例背后,蔡湛文介紹,西屋康達並不是簡單的中央空調供應商,而是大型建筑個性化、節能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實施者。目前其為企業、工程專門量身定制的產品,佔其全部銷量的40%—50%。相比非定制類產品,這需要企業擁有強大的設計和制造能力。
在很多工程需求中,“高技術”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必須能經受起各種嚴格的考驗。西屋康達官網顯示,2009年其成為了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的空調供應商。
西屋康達表示,該基地對配套空調設備的風量、冷量、溫度控制精度、濕度控制精度等各項性能指標有著嚴格的要求,而且要達到航空航天配套設備的高可靠性要求。西屋康達為此項目生產了八大類數百台的空調設備。此外,西屋康達空調甚至還被國內一家核電站看中,這同樣成為其技術應變能力的証明。
欲成低碳節能領軍者
面對新的一年,蔡湛文表示,西屋康達將繼續加強研發,深化目前其產品在低碳節能、智能化方面的性能,保持領先地位。
傳統的中央空調產品是電能消耗大戶,而電能往往直接與大量的燃煤,以及由此而來的空氣污染緊密相連。而西屋康達則一直希望打破傳統局面,因此將“低碳建筑中央空調綜合節能之研究”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據介紹,用於軌道交通的節能空調系統,就是該企業在節能方面的代表作。2013年10月30日,由西屋康達和廣州大學產學研合作完成的“無級調載型變風量軌道交通空調節能關鍵技術”項目通過了省級科技成果鑒定。
該關鍵技術省卻了常規空調以水為載冷劑的冷凍水系統,從而達到制冷系數提升21.4%,效能提高15%-20%的良好效果。此外還能節省冷水機房的土建成本及設備管道費用,按照10個站點計算可節約3000萬元投資,總體效益十分可觀。而目前在國內,地鐵建設熱潮席卷各地,西屋康達這一技術的社會意義和市場前景,引人遐想。
■觀察眼
傳統企業如何走好
“精英路線”?
從南海西部到整個佛山,擁有十幾年甚至20多年歷史的企業並不鮮見。這些數量龐大的“老資格”企業,構成了佛山經濟的基礎,大部分都可歸類到傳統產業范疇。
一方面是大部分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面臨激烈競爭,一方面是新經濟、新技術不斷涌現,因此今天這類傳統企業正面臨抉擇。很多企業習慣性地以產能規模為競爭力,靠物美價廉拼搶市場,而如今卻要動輒為普通工人的工資上漲而傷腦筋。
然而在西屋康達的發展歷程中,卻體現了完全不同的邏輯。沉澱多年的企業文化、廣泛的市場渠道積累,結合不惜成本的研發投入,讓這家企業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市場需求。
在基建、產能、員工總數、多元化等方面,西屋康達都沒有緊跟曾經狂熱的市場腳步進行不理智的擴張,而是保持了冷靜和堅持。現在,這種策略在並不樂觀的經濟大環境下,體現出更強大的優勢。
經濟學家愛用“小而美”來形容一些技術型小企業,而筆者更願意用“精英路線”來概括西屋康達的生存之道。與年前的技術創業公司相比,這種企業管理穩定、資金充裕﹔與一些暮氣沉沉的老公司相比,這種企業技術不斷更新,利潤豐厚。對於南海西部乃至更多佛山企業來說,西屋康達應該成為一個值得研讀的樣本。
策劃:林煥輝 統籌:龔晶 趙越
撰文:趙越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