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3日04:32 來源:南方日報
當傳統酒廠融合傳統文化,擦出了創新與多元的火花。
免費豪飲4天、開放185周年陳太吉酒庄釀酒現場、宣布復原朱紫古街……在剛剛結束的佛山陶瓷藝術節上,作為石灣文化街區的其中一個重要板塊,石灣酒廠的一系列活動大打“文化牌”,其一舉一動都備受佛山市民及游客的關注。
當傳統文化遇上傳統工業,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事實上,自2007年開始,石灣酒廠就已開啟了與嶺南文化融合的路徑:嶺南酒文化博物館今年初正式開放,向世人展示嶺南酒文化的起源和興盛歷史﹔嶺南酒文化的書被集結成冊,對外推廣……而與酒文化一街相隔、與石灣米酒有著同源關系的陶文化,也以另一種形式,進入大眾的酒櫃,譜寫著陶酒文化共融的曲目。
此間,文化對傳統釀酒工業的促進作用被逐一激發,傳統酒廠也在“玩文化”的路上越走越寬。隨著朱紫古街的復原工作逐步開啟,石灣酒廠將變身公共開放的空間,其“軟實力”將被進一步夯實。
這給傳統酒業發展的啟發,無疑將更具沖擊力。
小人陶瓶裝清酒的啟示
白酒嫁接陶藝開啟工業個性化時代
在位於躍進路上、嶺南天地以及禪城酒店一樓的石灣酒庄內,以詩仙李白、布袋羅漢、歷年生肖等石灣公仔形象呈現的陶酒瓶被整齊碼在陳列櫃中。以這些酒瓶裝酒,在廣東石灣酒廠集團營銷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壯筠眼裡,是分類營銷的需要,也是傳統酒業進一步挖掘個性化消費的需要。
在白酒碰上石灣的陶瓷后,將具備更高的收藏、觀賞價值,這一觀點目前已成為業界的共識。而這張“特色牌”頗受市場歡迎,除了平時的銷售外,在陶藝節當天,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在石灣尋找以特色陶瓶裝載的白酒。
事實上,石灣酒廠自2007年已經開始嘗試以酒文化結合陶文化來創新產品。2007年開始,陶酒結合的產品陸續上架。到了2012年,陶酒結合的產品迎來爆發期,嶺南印象、龍舟賽,以及與祖廟聯合開發的萬福台公仔酒樽等產品一步步“走進”市民的酒櫃中。
“近年來,我們與梅文鼎、封偉民、黃志偉等國際級陶藝大師合作,創作出不少個性格化酒瓶來裝我們的白酒,提升白酒價值的同時,還通過與陶藝文化的嫁接,打好酒文化的特色牌。”蔡壯筠說,這些個性化產品的所有酒瓶都是利用傳統工藝燒制而成,因陶瓶均為人工上釉,所需的人力眾多,與平時的流通貨並不一樣,其價格也相對偏高。
正因有如此產品的研發,“白酒+陶藝”的模式還延伸出專門做陶酒瓶的環節。“比起傳統的石灣公仔,陶酒瓶要防漏還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我們對它的工藝技術要求更高。”他說,陶瓷有很多微小氣孔,將用來揮發酒中雜質,用這些陶酒瓶裝的白酒,將越裝越醇。
傳統白酒在嫁接上傳統陶藝文化后,它的價值也發生了質的改變。
其中詩仙李白的一款酒分為大中小三款,分別可裝進5斤、一斤以及3兩的清雅型白酒。每支的售價從兩百多到接近4000元。而每個專賣店的鎮店之寶金牛獻瑞,售價高達30000元。
目前,白酒行業仍處於深度調整期,高端消費信心受挫,需求發生明顯變化,行業亟需重新定位。另外,其它酒種的沖擊,消費者口味的變化等,對本土傳統白酒企業也提出新的要求。以陶文化為包裝,具備個性化特色的酒在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的同時,對拉動企業銷量增長的作用無疑是積極的。
當白酒遇上文化創意
酒文化博物館持續播種文化基因
文化創意的力量自小小的陶瓶開始,百年老店產品的附加值借以文化種子的扎根,把嶺南酒文化傳揚開來。
擁有180多年歷史的石灣酒廠在產品文化的挖掘和探索酒文化傳統新模式的過程中,建設了一座以酒與嶺南文化結合的展示窗口,它就是佛山市嶺南酒文化博物館。它是目前廣東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館。
2013年7月,台北故宮推出以康熙真跡為字體的“朕知道了”膠帶,引發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被“萌翻”的消費者異常追捧和喜歡,該膠帶推出不久即賣斷貨。台北故宮在文創設計方面,有著別具一格的創意。
業界人士也表示,白酒與文化的結合不能照搬傳統文化,需對文化元素進行重組,再重新創造出新的東西來。嶺南酒文化博物館也是這樣表現出來的,隻不過,前者是賣產品,后者則為求宣傳酒文化基因。
隨著電梯到達5樓,一陣陣煮飯時散發的米香扑面而來,嶺南酒文化博物館正處於石灣酒廠旁,釀酒過程中散發的味道隨著空氣不斷擴散。而通過嶺南酒文化博物館的一個大陳列窗往裡看,清代時期超過400個陶埕呈現眼前。在100多年持續儲酒的過程中,酒分子已與埕壁完全融合,其至今仍在散發酒香。
館內1:1還原了嶺南歷史文化特色場景,採用敘事性陳列手法介紹嶺南酒的歷史發展脈絡,大膽運用多種手法穿插佛山非物質文化成就。其中當代高科技技術成果的運用,使展覽內容更加新穎增趣。如通過動態正投演示賽龍舟真實場景、三維動畫講述陳太吉酒庄的四個故事、運用全息展示球進行展品展示,高科技手段給觀者展現了明清時期人們勞作、生活、娛樂場景,以及人們與酒的各種聯系。
據悉,從2009年開始籌備,2014年初開放的嶺南酒文化博物館總投資達到4000萬元。該館則位於廣東地區唯一不間斷釀造生產184年的石灣酒廠集團總部,其位置正是石灣酒廠前身、始創於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的陳太吉酒庄所在地。
“去年開始,我們首次把酒文化推向社會,這是我們首次把廠區變成嶺南酒文化街區、產業園的方向去考慮。”蔡壯筠表示,在酒文化的凝聚以及酒文化與其他文化結合的過程中,石灣酒廠進行大規模投入,除了嶺南文化博物館外,建立廣東嶺南酒文化研究院,編就嶺南酒文化的書等等一系列的文化創建工作同時進行。
而位於嶺南天地的酒文化會館,也成為酒文化展示的一個重要的對外窗口,每天迎接不少游客的參觀。
白酒與文化產業上演跨界融合
傳統工廠將蛻變成公共空間
如果說嶺南酒文化博物館是石灣酒廠把廠區變成酒文化街區發力的第一步, 那麼,宣布復原朱紫街,則是其夯實酒文化街區概念的又一舉措。嶺南酒文化街區以及朱紫街,將以文化影響把石灣酒廠這個傳統工業區,從私人地方變成公共開放的空間。
去年12月29日,隨著陳太吉酒庄的重新開放,釀酒工藝演示區也隨之走進公眾的視野。
在陳太吉酒庄內,數名穿著布衣、頭扎大辮子的壯漢在演示區內不斷“燒火”,“紅火”上的鍋裡熱氣騰騰,陣陣米香隨之散發。大米蒸熟后,壯漢把大米從鍋裡掏出,放在大桌子上攤涼。整個昔日釀酒的現場被復原至市民眼前,成為陶藝節上備受矚目的活動。
而豪飲活動也同時在陳太吉酒庄內開展,為期4天的活動中,吸引附近市民及游客約3萬人,一共喝掉1萬斤酒。很多佛山本地市民甚至一連幾天都到場欣賞表演和參加豪飲,活動也吸引了參與者現場購買,銷售額達20多萬元。
“事實上,4天20多萬元的銷售額並不算多,活動最重要的是,向市民推廣酒的文化,陳太吉酒庄和石灣酒廠的名字也將深印在他們腦海。”石灣酒廠相關負責人說。
從躍進路上拐進石灣酒廠,如今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與傳統工廠的形象無二。而在朱紫街復原后,情況將大為不同。
石灣酒廠宣布將復原朱紫街,而這一條歷史久遠的商業街,就在石灣酒廠的廠區內。
走進石灣酒廠的工廠大門,三個高聳的鐵罐非常引入注目,這三個大罐每個能裝1200噸大米,可為工廠持續一個月供應生產原料。而在這三個米罐的旁邊,則為朱紫街的原址。
朱紫街即現在的石灣鎮太平街106號,是陳太吉酒庄的創始之地,自宋代便已存在。據史書記載,佛山釀酒業自古聞名,其中朱紫街在清末民初最為鼎盛,是名店、名人聚集的場所。民間廣泛流傳著的太吉燒酒、太平夜粥和太元茶樓,反映了當時朱紫街的繁榮及其社會歷史地位。而此次復原工程將盡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現出朱紫街當年的生活氣息。
據介紹,由石灣酒廠集團提出的“朱紫街”復原工程將在現有混凝土工廠、廠房的基礎上,擬在兩年內投入超過1000萬元,復原120米的嶺南商業大街,重現當年朱紫街的繁盛。此次,石灣酒廠“劍指”廣東首個酒文化產業街區。
“如今石灣酒廠仍是廠區,朱紫街復原后,將成為一個公共的場所。”石灣酒廠相關負責人說。
在酒廠內冠以休閑文化的概念,是一種全新的創新形式。石灣酒廠將借助周邊石灣文化街區的陶文化、南風古灶等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形成一個聚人的旅游點。
撰文:李曉莉 攝影:戴嘉信 本版統籌:孫景鋒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