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朴
欲治國,必先治家,家風敦厚尤為重要。陳雲十分重視家風建設。他的夫人於若木曾經說過:“我們家的家風有一個特點,就是以普通勞動者自居,以普通的機關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陳雲教子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品格風范的生動體現,也是全社會擁有的共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
艱苦朴素,不許搞特殊化
父母永遠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身教重於言教,這是中國人治家的至上境界。新中國成立后,陳雲主持中財委工作,經手錢財以億萬計,但他的生活卻十分簡朴,給子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爸爸的艱苦朴素是出了名的。”陳雲的女兒陳偉華這樣說,“兩條毛褲穿了二十多年,有十幾個補丁﹔一件皮坎肩是遼沈戰役的戰利品,一穿就是十年﹔后來在醫院住院時,還要求把他用過的點眼藥的棉花球都保留下來,消毒以后二次使用。”
從1949年進京,陳雲一家在西城區北長街58號的老房子裡住了整整30年。由於房屋年久失修經常漏雨,“當時機關行政部門提出要大修,爸爸不同意,說:‘房子大修要花許多錢,隻要不漏雨就行了’。”
“有一年冬天,已近11月中旬,北京氣溫驟降。周總理去找爸爸,見他正披著棉被坐著辦公。總理於心不忍,馬上表示特許這裡提前幾天供暖,但爸爸一再堅持說:‘11月15日開始供暖,這個時間是我定的,我不能破這個例!’”
陳偉華說:“至今想起爸爸,他對物質的需求總是那麼低,常常教育我們要艱苦朴素,不許搞特殊化。”
的確,嚴於律己是陳雲對親屬子女的一項家風要求。早在解放戰爭時期,陳雲就向親屬子女提出極為嚴格的“約法三章”:不准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不准翻看、接觸隻供他閱讀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對於這“三不准”要求,陳雲的親屬子女幾十年如一日嚴格執行。新中國成立初期,夫人於若木上下班和陳雲走的是同一路線,盡管順路,但她一直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從沒有搭乘過陳雲的小汽車。
還有一件事深深地鐫刻在陳偉華的記憶裡:“那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父親被下放到江西,在那裡待了兩年零七個月,當時跟著去的隻有廚師、警衛員還有一個秘書。一家7口人分散於全國各地,我媽媽下放到干校去了,我們兄弟姐妹各自去各自的地方。當時,因為爸爸的廚師生病了,就讓我姐姐到江西給他做飯,照顧他的生活,我姐姐在那裡待了10個月。爸爸說:你在我這兒10個月,沒有給國家干事,是為了照顧我,你不能拿國家的工資。就讓我姐姐回單位以后,把這10個月的工資全部退給單位,后來單位給姐姐開了一個收據。現在這個收據還收藏在上海的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
作為父親,陳雲對自己的子女是這樣嚴格要求的。作為黨的領導人,陳雲也經常要求領導干部加強對子女的教育,不要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利用權力和關系,去干違法亂紀、損害黨在人民心中形象的事情。
改革開放后,有的領導干部子女利用特殊身份經商的現象比較突出,陳雲深刻認識到這個問題不可小覷,關乎黨的作風、關乎黨的形象。他鮮明地指出:這件事,“作出明確的決定方能制止。不然的話,發展下去,黨的肌體、黨群關系必將受到損害,有所好轉的黨風也會受到影響。改革也難以順利進行。”1985年9月,陳雲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談到黨風問題時強調:“希望所有黨的高級領導人員,在教育好子女的問題上,給全黨帶好頭。決不允許他們依仗親屬關系,謀權謀利,成為特殊人物。”
讀好書,做好人
陳雲對子女的教育有兩個原則:一是讀好書﹔二是做好人。
陳雲一生勤奮學習、刻苦讀書的精神,深深感染著他的每一個孩子。兒子陳元在陳雲的指導下,從初中開始看《參考消息》,閱讀《馬克思傳》,高中和大學階段自學哲學,通讀《資本論》,並作了大量讀書筆記。
“文革”開始后,女兒陳偉華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多年來陳雲言傳身教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使她從內心深處產生了強烈的讀書欲望。1970年12月8日,陳偉華給遠在南昌“蹲點”的陳雲寫了一封信,述說了自己的學習願望。陳雲接到信后,當天就懷著“萬分歡喜”的心情給她寫了回信,要女兒首先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說“哲學是馬列主義根本中的根本”。為了使女兒了解國內外形勢,他要求女兒把學習理論與學習時事結合起來,每天都要看《參考消息》《人民日報》或《北京日報》。為了使女兒能理解馬列著作,他要求女兒看中國近代史和世界革命史方面的書。陳雲在信中還告訴女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很多,但我看來,隻要10本到15本就可以了。”這封信使陳偉華明確了學習的方向,也明白了學習的方法。
如何做好人?關鍵的一點是,以普通勞動者自居,在普通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工作。據陳偉華回憶:1977年還在農村工作的她,准備參加高考時,想讓媽媽在北師大的朋友幫助問問復習有什麼范圍沒有。於若木回信告訴她,你爸爸說了這叫“走后門”……1978年她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1982年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央國家機關工作。“當時,教師的社會地位還比較低,師范學校招生困難。父親了解這些情況后,專門為此向有關部門提出,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切實解決他們的住房等實際困難,‘使教師成為最受人尊重最令人羨慕的職業之一’。為了給社會起帶頭作用,他有意讓我‘歸隊’,到學校當一名教員。恰巧我也難舍三尺講台,留戀師生情意,還想回到教學第一線,這樣,我於1985年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師大女附中(后改名北師大實驗中學),成為一名歷史教師。”陳雲知道后,非常高興,專門把她叫到身邊,鼓勵她好好工作,當一名好教師。
千萬不可以革命功臣子弟自居
在陳雲看來,孩子既是家庭成員,也是革命隊伍的一分子。因而,不論是自家兒女,還是其他烈士遺孤,他總是用更加嚴格的標准來要求。
陳雲有一位在他1927年組織小蒸地區農民秋收暴動時並肩作戰的老戰友,兩人的革命感情十分深厚。后來,這位同志的孩子陳愷悌因家庭經濟問題不能上學,陳雲得知此事后,當即把他接到北京來,讓他住在家裡,並送去上學。1949年6月19日,革命勝利前夕,陳雲在給愷悌的信中特別強調:“我以父兄的責任,還要叮囑你一件事,而且你可以把這一段信上所說的抄給霓雲(即廖霓雲,陳雲的表弟)要他也注意,就是你和霓雲千萬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鄉人面前有什麼架子或者有越軌違法行動,這是決不允許的。你們必須記得共產黨人在國家法律面前是與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革命黨人的行動僅僅是為人民服務,決不想有任何酬報,誰要想有酬報,誰就沒有當共產黨員的資格。我與你父親既不是功臣,你們更不是功臣子弟。這一點你們要切記切記。”在這封信中,陳雲對干部子弟的摯愛和嚴格要求躍然紙上,令人欽佩。
34年后的1983年2月13日,癸亥新年,78歲的陳雲惦記著革命烈士的后人,專門把瞿秋白、蔡和森、羅亦農、趙世炎、張太雷、郭亮、劉伯堅等革命烈士的子女叫到中南海自己家中,一起歡度春節,期間他講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今天是春節。中國有句老話:“每逢佳節倍思親。”你們的父親就是我們黨的親人,是我們民族的親人。所以,今天把你們請來,共度春節。你們的父親都是建黨初期的黨員,參加革命比我早,是我的老前輩,其中有的還直接領導過我。他們有的是被敵人逮捕殺害的,有的是在作戰時犧牲的,死的時候都很年輕。我們的新中國,是他們和千千萬萬個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我們的每一個勝利,都有他們的一份功勞。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沒有忘記他們,也不會忘記他們。我相信,我們的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也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他還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是革命的后代,是黨的兒女。你們應該像自己的父輩那樣,處處從黨的利益出發,為了維護黨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你們中間有的是科學技術人員,有的是新聞工作者,有的是教師,有的是干部,都在不同的崗位為黨和人民工作著。我看到你們的健康成長,非常高興。現在,我們黨和國家的形勢都很好,你們要和周圍的同志一道,愛護這個好的形勢,發展這個好的形勢,為把我們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品讀陳雲的家風故事,使人感慨良多。隻有家風正、家風清、家風嚴,才能黨風正、黨風清、黨風嚴,進而形成“氣正山河壯,政廉日月春”的政治生態環境,最終形成天朗氣清、和諧向上的社會氛圍和精神風尚。
(《新湘評論》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