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媒賊”的提醒

高明義

2015年01月13日13: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日前,一位老漢冒著大雪來到本刊編輯部。他對筆者說:“我看了你寫的文章,決定來找你,提供點兒素材,也許你能用得上。”

他說,兩年多前,他家的房子被一伙人在深更半夜強拆了。他當即報警求助,卻無人出警。從次日起,他開始往返於省市相關部門,據理控告開發商,但接訪人“不是推,就是拖”。兩年多來,他路沒少跑、錢沒少花,身心疲憊卻一無所獲。其間,有人給他支招兒:“把上告信發到互聯網上,上級領導一批示,問題就解決了。”他照辦了。不久,從四面八方來了好幾撥兒記者,都表示“給他們曝光”。這些記者對強拆的過程及其前因后果“摳”得很細,並要去所有資料。他把這些記者當成“救星”,盡其所能安排他們吃好、喝好。豈料,這些記者走后都沒了回音。最近他才聽說,他提供的所有申訴資料包括重要証據,都成了這些記者與開發商進行交易的“籌碼”!

“我被開發商欺負了,又被記者‘賣了’……”說完,他向筆者鞠了一躬,哭著走了。

望著他羸弱的背影,筆者愛莫能助,也隻能把一些感悟和迷惑梳理於此,“也許你能用得上”。

其一,近些年來,記者隊伍盡管一再淨化,但仍然藏匿著一些“媒賊”。他們借輿論監督之名行敲詐勒索之實,吮弱者心血,分強者羹肴,攫無本之利。這不是新聞,這位老漢不是第一個受害者,“媒賊”也不會至此收手。因此,正在試圖借助輿論維權的受害者要以此為戒,擦亮雙眼、分清良莠,別也成為“媒賊”與人討價還價的“籌碼”,為人添歡,為己增悲。

其二,借助輿論維權確有成功事例,但劍走偏鋒、情況多變,求助者多多,得助者寥寥。如今,在強力推進依法治國、舉措頻出的新形勢下,申訴者還是要相信法律的權威,首選依法維權,切勿傾注“偏方”。

其三,明裡“挂羊頭”、暗裡“賣狗肉”的“媒賊”有多少,謀利空間有多大,局外人士無從得知。但通過逆向推斷,可以得出結論:當越來越多的求助者把充滿希望的目光投向媒體記者的今天,求助者與“施助者”的數量也會水漲船高,形成正比﹔受害者的損失有多大,“媒賊”拿到手的“籌碼”就有多大,“油水”就有多大!

其四,有人把“媒體一旦曝光——領導一定重視——問題很快能解決”的社會現象稱為“媒治”。盡管有和這名老漢一樣的失敗事例一再警示后人,但在維權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為什麼有許多人還是把“有問題找記者”作為首選,企盼“媒治”?這種現象和心理形成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是什麼催生了新興“產業”,為“媒賊”提供了如此“商機”?

其五,近些年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上訪人員不惜錢財、舍近求遠越級上訪呢?問題在哪裡?誰來解決?如何解決?

其六,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媒體,近些年自身的負面新聞不斷。“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敲詐”近乎社會熱詞。為什麼會有一些媒體、一些記者陸續走上邪路?是個人行為還是組織行為?當然,這一定有“媒賊”個人道德品質問題,但僅此而已嗎?

梳理至此只是提出問題,筆者困惑不解,期待有真知灼見者續寫下文。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