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電梯抽檢不合格率下降46個百分點

2015年01月12日03:4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電梯抽檢不合格率下降46個百分點

電梯安全使用必須從法律層面厘清監管職責。 資料圖片

  電梯安全權責不清,發生事故多方推諉,維修檢查無人埋單……長期以來,電梯安全監管面臨諸多問題,電梯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兩年前,廣州市作為廣東省電梯安全監管改革試點,先試先行,在監管權責、監管手段、政府職能等方面進行改革。

  日前,市質監局公布的電梯安全監管一系列數據顯示,廣州全市電梯保有量近10萬台,確權率達到100%﹔而公用場所電梯責任險覆蓋率達到100%﹔隨著電梯原廠維保率提到50%,電梯抽檢不合格率下降46個百分點。另外,依托大數據模式打造的“96333”電梯安全監控中心兩年來共處理解救被困人員近30000名。通過兩年的改革,廣州的電梯安全監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案例回顧】搭乘電梯受傷第一時間獲理賠

  日前,在廣州番禺區一個小區裡,電梯突然出現故障,在落到一樓時劇烈搖動並造成困梯,一名年紀大的乘客在驚慌失措中跌倒在電梯廂裡,胳膊發生骨折。事件發生后,乘坐電梯的市民立即撥打“96333”進行求救。10多分鐘后,救援人員趕到現場打開電梯,並將傷者送往醫院。同時,在該小區的物業管理人員的協調下,電梯維保公司來到現場對故障電梯進行檢測和維修,保險公司工作人員也趕到現場進行理賠,第一時間墊付傷者前期醫療費用1萬元。

  “這種事如果發生在以前,圍繞誰來賠付傷者的醫療費,物業、開發商及維保公司之間可能又要互相扯皮。”廣州質監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國內發生過多起電梯事故,在事故中,消費者維權難,與電梯相關聯者的糾紛也日益增多。

  這名負責人介紹說,3年前海珠區一知名樓盤也發生過一起電梯意外墜落造成乘客受傷事件。事情發生后,傷者向物業管理公司追責,然而該樓盤物業管理公司卻向維保公司推責,稱維保公司沒有維修、保養好電梯﹔而電梯維保公司也推責到電梯生產企業,稱電梯生產企業質量有問題﹔電梯生產企業卻反道維保公司日常沒有維護好電梯造成事故發生。上述三家電梯關聯者對事故發生的責任相互推諉,消費者權益遲遲得不到解決。

  【改革亮點】“首負”厘清責任保險保障理賠

  “不管電梯事故是誰造成的,‘使用權者’都必須作為第一責任人,承擔賠償責任。”市質監局特種設備安全檢查處處長楊延暉表示,廣州市電梯安全監管改革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對近10萬台電梯進行確權,明確電梯的“使用權者”的“首負責任”,“電梯沒有確權,見一個封一個,堅決不能使用!”

  據了解,電梯的“使用權者”可以是物業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或者投資安裝人等任何一方。具體是哪一方可以通過協商確定,“使用權者”確定后要在電梯內相關標識上明確注明。這意味著,消費者在搭乘電梯時,一旦發生因電梯事故權益受損時,都能第一時間找到為此負責的人,以往物業公司、開發商、維保單位等多方扯皮的現象將不再發生。

  與此同時,廣州實施電梯監管改革后,強制要求“使用權者”與電梯所有權者相分離的單位必須按照《電梯授權使用管理合同示范文本(試行)》的要求,簽格式化合同,明確前者的首負責任。

  不過,記者了解到,廣州市住宅小區電梯“使用權者”多為物業公司一方,如果發生重大電梯安全事故,一些中小型的物業公司沒有足夠資金來賠付又該怎麼辦?

  對此,廣州市電梯安全改革引入了保險機制,通過建立“使用權者”為參保主體,生產企業、檢驗機構和維保單位參與、社會廣泛認同和接受的電梯事故責任保險制度,從而形成以保險公司為主體的電梯事故社會救助系統,提高了救助賠付能力。

  “電梯保險制度的設立意味著電梯安全領域社會救助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的建立。”楊延暉表示,現在每台電梯保險費用大概100元左右,但最高賠付可達到100萬元。另外,有電梯保險公司已經設立專門的投保電梯安全巡查隊伍,對投保電梯進行安全巡查。這些保險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成為電梯安全監管除政府監察人員和檢驗員之外的第三股強力外援。

  依托大數據打造全天候監控平台

  “隻要發生困梯,隨時可以撥打‘96333’。‘96333’在廣州的知曉率已經非常高。”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特種設備處蘇健告訴記者,目前全國范圍內開通電梯監控中心的城市不超過5個,而廣州的“96333”已經運行了兩年。

  兩年前,“96333”正式開通,對全市的電梯困梯、故障等信息進行統一收集,對救援力量進行統一調配。這是基於大數據模式打造的全市統一的電梯安全監控中心,數據庫的信息來源於電梯檢測機構、保險公司、媒體等,范圍幾乎涵蓋全市10萬台電梯。

  “大數據模式很好地彌補了現行監管機制的不足。”蘇健說,廣州的“96333”平台已經建成全天候全區域運行平台,二級救援站達120個。從2012年12月12日開通至去年底,兩年內共處置電梯困人事件10546宗,故障5795宗,解救被困人員28370名。

  “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平均用時15分鐘,比國家規定時間縮短一半。”蘇健表示,依托大數據模式的成效遠不止這些。哪裡的電梯安全事故最多,故障原因是什麼通過大數據系統的分析便一清二楚。

  與此同時,監控中心將相關分析數據定時向社會通報,接受社會監督,違法違規行為及時向稽查部門移交。

  他舉例說,通過分析2014年第三季度的數據,按故障類別統計的故障原因中,電梯外因故障、門系統故障、電氣控制系統故障三類原因分別列前三位,佔到故障總數的87.02%。那麼接下來,96333會把這一數據傳遞給電梯管理和維保單位,加強對上述問題的檢測和排查。“所以,近些年困梯原因中技術性原因不斷的下降。”蘇健說。

  另外,依托大數據模式,市質檢部門電梯檢查的工作重點由全市定檢轉向按比例實施的監督抽查,尤其是針對故障和事故多發區域進行抽檢。2014年度電梯抽查中,不符合項發現率為15.8%,同比降低46.76%。

  南方日報記者 詹鵬飛

  通訊員 隋紫萱

  須從法律上厘清

  電梯監管職責

  ■聲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博士朱最新:

  朱最新認為,電梯監管改革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從法律上厘清各方職責。包括電梯安全鏈條制造、安裝、改造、修理、使用、檢驗等各環節的各責任主體的應盡義務,也包括發生事故應承擔的責任﹔包括監管者依法應做之事,也包括監管者失職應追之責。他說,電梯安全監管中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電梯使用者和管理者,政府的職責是監督和抽查。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