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數據:無形子彈更鋒利

2015年01月12日09:43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新數據:無形子彈更鋒利

1月6日,蘭州軍區某高炮團在-18℃的冰天雪地中實彈射擊。劉 永 攝

連線指揮員

數據就是戰斗力

■武子朝

未來信息化戰場,打仗離不開數據支撐。無形的數據,是保障力,也是戰斗力。對於指揮員來說,掌握了優勢的數據資源,就能撥開“戰爭迷霧”,找到克敵制勝之道。反之,數據信息若失之毫厘,作戰行動就可能謬以千裡,甚至滿盤皆輸。

打仗需要啥,冬訓就要練啥。寒區部隊,要借助嚴寒這塊“磨刀石”,把人員、裝備拉到惡劣環境中摔打磨礪,在近似實戰的訓練中檢驗“老數據”,補充“新數據”,摸清作戰數據更新的規律,在對數據的保鮮中捕捉制勝機理。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數據亦是如此,作戰數據庫裡的數據如果放置久了,同樣會“發霉變質”。行軍不能用“老地圖”,打仗不能用“老數據”。過期的作戰數據,就好比一本“老皇歷”,不僅不能起到應有作用,還可能耽誤大事。廣大官兵尤其是各級指揮員,要牢固樹立“用數據說話”意識,把數據收集更新當作冬訓一項重要內容抓緊抓實,使各類數據信息真正實現“吐故納新”常態化,進而為加快戰斗力生成提速增效。

冬訓·新數據見聞一

沈陽軍區某防空旅——

數據流迎戰冰雪寒流

■本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劉德武 朱小虎

轟鳴聲中,某新型無人機拔地而起,尾焰“驚”起一片雪花。“高度××,速度××,飛行姿態正常。”觀測員快速傳回的飛行數據,被參謀人員詳細記錄在案。

“作為旅裡列裝的新裝備,該型無人機信息化程度高,夏季曾在演兵場中飛過,但在嚴寒條件下飛行還是首次。”指著兩條有重疊也有分歧的數據線,該旅旅長武子朝對記者介紹,此次冬訓新收集的數據表明,嚴寒會明顯減弱新型無人機的續航時間、通信距離、飛行高度和承載能力。

數據年年有,今年特別新。伴著飄飛的雪花,記者在沈陽軍區某防空旅冬訓場上看到一群特殊的官兵——他們手持DV、相機或記錄本,緊盯訓練新變化採集裝備性能、戰場環境、作戰指揮等方面的新數據。

採訪中,該旅多名數據採集員不約而同地表示:此次冬訓剔除虛招,更加貼近實戰,以往冬訓少見的全要素合成演練、重裝備戰斗進程實射、新裝備遠距離轉戰等險難內容逐一亮相,各類新的作戰數據井噴而至。

“此次冬訓,感覺就是數據流迎戰冰雪寒流。”據旅長武子朝介紹,從冰雪天到風沙天,從-20℃到-35℃,在不同天候、不同溫差下,官兵邊演練邊測量,共記錄下300多條新數據,進一步豐富了該旅寒區作戰數據庫。

冬訓場上,該旅官兵在採集新數據的同時,也注重為舊數據升級保鮮。

“人員、裝備、環境等各種因素每年都會發生變化,如疲勞行軍和初次行軍,新兵行軍和新老兵混合行軍,數據都不一樣,作戰數據的‘保鮮’至關重要。”武旅長告訴記者,前年冬訓,部隊行進至某山野涵洞橋時,數據顯示橋承載能力為8噸。指揮員望了望身后的重裝車隊,無奈隻得選擇了繞行。殊不知,該橋已於當年秋天完成重建,設計載重量為40噸。

行軍不能用“老地圖”,打仗不能用“老數據”。此次冬訓,他們以往收集的一組數據便遭遇了新情況——

排長徐亮在組織車輛掉頭時,不小心滑進了結冰的河溝。沒想到,冰層竟然碎了,他的一條腿陷入冰窟窿。

“去年測量這一帶冰層厚於60厘米,車輛都可通行,怎麼回事呢?”徐排長攤開筆記本告訴記者,這次測量后的新數據顯示,冰層載重能力不僅與其本身厚度有關,還與上面覆蓋積雪厚度有關,積雪越厚,冰層越薄越脆。

隨著冬訓深入展開,新鮮的數據,更新升級的數據,各式各類的作戰數據從各個連隊的採集終端,源源不斷匯入該旅“寒區作戰訓練數據庫”。

“這是一個開放互動的平台。”武旅長點開電腦界面:“寒區作戰訓練數據庫目前分作戰數據、決策支持、資料檢索等5個功能模塊,可以檢索查閱低溫冰雪等條件對人員、裝備影響的規律及防護、破解的實用招法和措施。”

就在他介紹的同時,指揮中心裡作訓參謀湯玉亮正將嚴寒條件下主戰裝備油耗數據、密封橡膠硬化數據等錄入數據庫。這些數據,都是營連官兵通過採集終端上報來的。湯參謀把這些在訓練實踐中產生的新數據,經核實后上傳,不斷更新、拓展原數據庫。

“數據就是戰斗力。但光有數據還遠遠不夠,還應將數據結鏈成網,在更廣闊的地域、空域上實現互聯共享。”武旅長告訴記者,更新數據最終是為了運用數據,隻有讓數據動起來、用起來,才能提升訓練效益。

作為防空兵分隊,該旅以往注重高炮射擊多,很少在冬訓組織單兵輕武器射擊。此次緊扣實戰組織警衛勤務演練,結果一打實彈,那些夏天的“神射手”竟然有不少出現脫靶。

作訓科長程玉東靈機一動,通過新配發的信息傳輸系統,從兄弟單位調出步兵分隊冬季作戰訓練數據庫。數據顯示,配發的輕武器,在嚴寒條件下會出現彈道降低、彈著點分散等問題。他依據詳實的數據,建議射擊時將瞄准點提高,結果全旅射擊優秀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

“沒有費時費力費彈藥組織校槍,也沒有從早到晚打靶測試,共享了一下數據庫,便解決了寒區精確射擊的問題。”程科長興奮地告訴記者,數據互聯共享成倍提升了訓練效率。

冬訓·新數據見聞二

新疆軍區某裝甲團——

風雪戰昆侖 數據常“保鮮”

■本報記者 孫興維 特約記者 毛德海 通訊員 陳金財

“氣溫每降低5℃,坦克啟動……”寒冬午后,某裝甲團冬訓場上,坦克二連駕駛員張山河將一組剛剛獲得的新數據,通過終端發到連隊信息採集車上,採集員王軍立即更新了相關作戰數據,並設置了資源共享。

沒想到,15分鐘后,這組新數據很快被坦克三營派上“用場”,幫助他們提前21分鐘到達集結地域。

“隻有把裝備全都拉出去,真訓真打真抗,才能全面掌握嚴寒條件下裝備的戰技術性能,為未來作戰儲備精准的信息數據。”團長翟旭對記者說,過去冬訓,重點通常放在錘煉官兵戰斗意志上,主戰裝備大部分“冬眠”,寒區作戰數據幾乎是“空白”,如果沒有數據作支撐,未來怎麼能打勝仗?

據悉,該團今冬冬訓主戰裝備出動了90%,團機關區分不同專業類別,讓官兵們邊訓練新課目邊採集作戰數據。

昆侖山腳下,記者碰到正在採集某型坦克實彈射擊數據的上士炮長靳大功。雪花紛飛,他急得額頭上直冒汗。正常天氣實彈校炮,他頂多2發就能命中靶心。今天,3發炮彈連目標靶的邊都沒有沾上。

問題究竟出在哪?靳大功細致地檢查每一步操作。寒風似刀,記者穿著棉大衣凍得直打冷戰。一個小時過去了,靳大功終於找到原因,將一組最新的實彈射擊數據傳回連隊。

“要像補充彈藥一樣補充數據,精確精確再精確。”全程跟訓的團領導穿梭在各點位,反復地提醒著官兵們。

不遠處,某新型坦克正大角度爬雪坡。這一幕,讓記者緊張得手心捏了一把汗。“哐!”坦克停下了,車長李明吉從坦克裡露出個腦袋:“沒問題!”

記者問:“擔這麼大的風險,底氣在哪?”李明吉回答:“去年在高原訓練,我們已採集到坦克最大爬坡度的數據,心裡有底!”

“老數據上不了新戰場。”車長劉鵬感嘆地說,去年一次通信綜合演練中,他使用過期數據應對“敵”干擾,結果反被“敵”誘入伏擊圈。“那次失敗告訴我,作戰數據必須實時保鮮。”

夜幕降臨,雪越下越大。宿營地裡,團長翟旭點擊指揮方艙車內的電子屏對記者說:“這是我們近幾天冬訓收集的新數據,已全部更新到‘團作戰數據庫’中,使用時隻需輸入裝備型號、氣象環境等信息,就能幫助指揮員迅速定下戰斗決心。”

冬訓·新數據見聞三

陸軍第47集團軍某旅——

戰車輾冰雪 數據是“后盾”

■本報記者 李秦衛 賈保華 通訊員 孫啟龍

夜色如墨,呵氣成霜。

1月6日凌晨2時,秦嶺腹地,陸軍第47集團軍某機步旅參謀孫斌坐在新型步戰車裡兩眼瞪得溜圓。他一邊盯著眼前的儀表,一邊聽炮長、中士趙士斌匯報剛收集的戰車“抗寒”數據。

一夜忙碌,收獲頗豐。孫斌說:“這次冬訓採集的新數據,讓戰車的作戰數據庫更加齊全了。”

該新型步戰車列裝后,該旅迅速啟動相關作戰數據收集工作。去年3月,部隊開赴關中某訓練場,24名數據採集員工詳細採集了各方面數據。6月,全旅整建制開赴河西走廊,在祁連山下某綜合訓練場,採集了海拔1000米至3000米戰車的作戰數據。今年冬訓,他們又將目光投向了“高寒環境”。

“從高原到高寒,裝備作戰性能的波動蠻大。”孫斌拿著《新裝備嚴寒條件下數據明細表》對記者說。在該旅冬訓場,記者看到有20多名像孫斌這樣的數據採集員,他們就像“戴”在新裝備身上的“動態檢測儀”,時刻關注著新裝備作戰性能的數據變化。

“嚴寒對新裝備性能影響究竟有多大,不能稀裡糊涂,得用精確的數據來說話。”旅長金洪說:“不摸清戰車的‘脾性’,一受凍它們就可能不聽使喚了。”

去年冬天,該旅進行步戰車實裝演練。四連下士王飛麻利地鑽進步戰車,啟動車輛、挂擋、加油,可剛要起步,就熄了火。重新啟動,再次熄火。

戰車為啥不聽使喚?廠方專家道出原因:“氣溫太低,發動機沒有充分預熱。”

“高手”失手,痛定思痛。今冬冬訓,該旅新裝備幾乎全部出動,他們要求官兵們詳細收集新裝備在嚴寒條件下的性能數據,大到車體、發動機,小到火控計算機、啟動控制盒等。

“僅我們連隊,冬訓以來就採集了100多組數據。”四連連長王俊偉拿出厚厚一摞紙。記者看到,光氣溫變化與主機啟動時間的曲線圖上,他們就記錄下了20多組數據。

戰車輾冰雪,數據是“后盾”。1月7日,天蒙蒙亮,023號戰車便進入射擊區域。接到“左前方、導彈、射擊”指令后,炮長葛林德通過操作終端輸入當時的氣溫和藥溫,果斷擊發。

“轟!”車身往后一震,炮彈准確命中目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