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0日11:58 來源:南方日報
“橘化為枳”是一句古老的成語。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橘味甜美,枳味酸苦,由於水土的不同,淮南的橘種在淮北就會變成枳,比喻由於環境的影響,人的習性也會由好變壞。枳又名枸橘,俗稱臭橘,果肉少而味酸。但又據說,橘和枳都屬於芸香科,是不同種的,橘不會變成枳,古人觀察不周,因而造成誤會。雖然如此,橘子味道甜美的特質是自古得到贊頌的。
所以古詩詞中,不乏對橘子的贊頌。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九章·橘頌》,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詩,表面上歌頌橘樹,實際是詩人對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橘子呀,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你的品質堅貞不變,那麼堅定地生長在江南的國度。“深固難徙,更壹志兮”,你那麼根深蒂固,以至於遷移都非常困難,那是因為你有專一的意志。“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你綠色的葉子襯托著白色的花,繁茂得讓人看著都歡喜。“曾枝剡棘,圓果摶兮”。你枝兒層層,還帶著鋒利的刺兒,果實卻是那麼的圓滿光潔……
古人說,單個的橘子“圓似珠,色如丹”﹔而整片的橘子林就如“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大詩人白居易還總結了橘子為什麼圓如珠甜如蜜,因為“珠顆形容隨日長,瓊漿氣味得霜成”。
從我們廣東走出去的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在他的《感遇十二首》中,第七首寫出了他對橘子的感悟。“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運命唯所遇,循環不可尋。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江南生長的丹橘,經歷嚴冬,蔥翠依然,並非是因為那裡的氣候溫暖,而是它本身具有耐寒的稟性。丹橘佳美,可以招待嘉賓,卻無奈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命運隻有事理與時機難以窮究的紛亂的世塵中,世人隻傾心於桃李的浮華艷媚,難道丹橘不是更有蔥郁不凋的樹蔭嗎?
張老先生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貶逐的悲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的心意也是灼然可見的。可是造化弄人,忠言逆耳,唐玄宗終於在一個秋天給張九齡送去一把扇子,暗示他就如秋天的扇子一樣,不會再被啟用了。雖然皇帝送出了扇子,但被罷相的張九齡,因其翩翩神採,仍然讓玄宗念念不忘,其后每逢薦引公卿,玄宗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所以,無論張九齡在與不在,他給唐朝宰相立起來的標杆一直在那。而橘子,無論寒冷的北方有或沒有,人們的生活與情感寄托裡,都有了橘子的存在。
所以到了近現代的文學作品裡,橘子都成了不可或缺的主角。《背影》裡,父親艱難地爬過欄杆,買回來的是橘子。一部《橘子紅了》,從文學作品,到拍成電視劇,都讓人領略到了唯美的藝術特質。而台灣作家張曉風的《買橘子的兩種方法》,更是讓人們在庸常的日常生活中,讀到簡朴深厚的處事哲理。
【貼士】
1.要充分利用陽光的描寫力,用順光拍攝陽光下的橘子,能突出橘子的鮮亮顏色。
2.拍攝橘子時,除了考慮主體是否夠突出、背景選擇是否合意,添加一些浪漫、畫意的文藝氣息,就能拍攝出愜意的畫面。
3.橘子色彩鮮艷、形狀獨特,隻要利用好旁邊襯托,或竹籃、或綠蔭、或果樹以外的河流山嶺,都能拍攝出特定的意境來。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