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蠶鄉飛出“籃”國金鳳凰

2015年01月09日04:1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蠶鄉飛出“籃”國金鳳凰

對抗賽中,隊員們進行激烈的爭奪。

帶球突破的均安女籃隊員,一旁的對手對其貼身防守。

均安女子籃球隊隊員的球技都十分了得。

歐陽教練在現場對隊員進行技術指導。

  30個全國性賽事冠軍、5個國際性賽事冠軍……在均安女籃的榮譽室中,各式獎杯、獎狀把兩排陳列櫃塞得滿滿當當,有的獎杯還隻能放在房間的茶幾上。而在榮譽室的旁邊,女籃隊員們正在緊張訓練。

  這是一支充滿傳奇色彩的女子籃球隊。從上世紀80年代的默默無聞,到接連戰勝多支強隊,甚至對撼國家隊,均安女籃旺盛的斗志和潑辣的作風讓她們贏得了“蠶鄉女籃”、“順德金鳳”和“南國金鳳凰”等美譽。

  38年過去了,這個國內業余籃球圈中的最強者今昔安好?未來之路鏗鏘玫瑰們能否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無可動搖的NO.1地位

  自1976年均安女籃代表順德在佛山地區農民籃球賽中摘得桂冠,這支農民女籃隊開始進入公眾視野。38年來,這群業余籃球女將們一直是國內業余女籃界的大明星,地位無可動搖。

  1月6日下午,氣溫似乎有些回到夏天的感覺,記者來到了位於順德區均安康樂路5號的均安女籃大本營。這是一棟三層建筑,不大的空間內,包含了女籃隊員的宿舍、訓練場以及擺滿獎杯的會客室。

  來到訓練場時,女籃隊員們正在進行訓練。“動起來,動起來,不要粘球。”助理教練歐陽紅粉沖著場上的隊員高聲喊道。

  “感覺全身骨頭發痒。”因受傷隻能看著姐妹們在球場上飛奔的隊員馮穎瑩嘆了口氣。她說,歐陽教練是第四代隊員之一,退役之后熱愛籃球的她留隊成為助理教練。

  均安女籃用38年鑄就了中國最強業余女籃的赫赫威名。30個全國性賽事冠軍、5個國際性賽事冠軍……在這支被譽為“南國金鳳凰”的均安女籃背后,不光是亮點十足的榮譽,更有旁人無法想象的艱辛。

  1992年出生的馮穎瑩12歲就加入了均安女籃。“當時就是喜歡籃球,教練來學校招人,我就懵懵懂懂地加入了。”她笑稱。

  馮穎瑩說,這股新鮮勁很快就被籃球訓練的辛苦感、軍事化封閉管理的孤獨感所代替。“老爸老媽又不在身邊,每天練球都很辛苦,很多隊友練完球都偷偷躲在被窩裡抹淚。”

  22歲的馮穎瑩如今已經非常適應這種集體生活。她說,練完球,周日就可以放假,都很習慣了。

  8代、130余人的均安女籃隊員們都如馮穎瑩一樣,每天過著讓外人難以理解的艱苦訓練生活。正是這種執著的付出,讓均安女籃獲得了他人無法企及的榮譽。

  每年需200萬運作資金

  目前,這支球隊的經費來自順德區鎮兩級政府以及企業、社會各界的贊助,依然無法實現市場化運作。其中,均安女籃所挂靠的廣東愛得樂集團有限公司,十多年來每年投入幾十萬元用於隊員日常的訓練及球員薪酬,大力支持球隊的發展。

  “這樣的經費模式相對固定,能夠為女籃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也更加貼近球隊實際。”均安愛得樂女籃教練何信夫說,球隊一年大約需要200萬元的經費,盡管球隊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還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

  在剛過去的2015年元旦籃球巡回表演賽中,均安女籃共進行了20多場籃球表演,既為球隊爭取更多的實戰經驗,使球隊盡快成長,提升球隊知名度,也能增加球隊收入。

  “政府會對每年一度的百村籃球賽進行資助,球隊從中也得到經費,減輕了球隊的負擔。”何信夫說,去年春節,時任順德區委書記的梁維東曾經到均安女籃訓練基地慰問隊員,還批給球隊20萬元的經費。

  “這體現了政府對球隊的重視。自球隊建立以來,均安女籃得到了歷屆順德區委書記的支持。”他說,黎子流、歐廣源、馮潤勝等都給均安女籃很多的支持。

  何信夫說,為了讓籃球這項運動走近市民,推動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均安女籃除了到佛山五區表演,也走進順德十個鎮街的村居裡,與各支村隊切磋,活躍村民文娛生活。

  除此之外,均安女籃還邀請順德周邊縣市,如中山、新會等地的籃球隊作表演比賽,每次都吸引上千市民觀戰。對此,何信夫自豪地說,在過去的21年裡,他每年還會邀請一支外省球隊與均安女籃比拼一番,而對方前往順德的食宿、旅費等都由球隊包攬。

  “這些費用都是均安女籃到各地比賽的出場費中得來的。”對於市場化,何信夫說,他所理解的市場化是靠政府、靠社會、靠群眾、靠朋友的,其中缺一不可。

  退役隊員不愁出路

  進入均安女籃后,隊員都能安心打球。“因為沒有后顧之憂啊。”馮穎瑩說。

  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是有限的,為了讓隊員們退役后能有更好的生活,均安女籃非常注重提升隊員的學習能力和思想素質。“隊員們不僅要練好技術,同時也要兼顧學習,還要有端正的思想品德,隻有這樣,退役后,才能有機會找到好飯碗。”何信夫說。

  據了解,均安女籃的隊員們退役后有的自謀出路,有的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走上新的工作崗位。何信夫回憶說,退役后的隊員有的成為醫院骨干,有的是公務員,有的在鎮事業單位工作,也有的被金融部門和工商企業所吸收。

  這些保障也讓均安女籃在招收隊員時有了底氣。“不少人都主動找上門來希望進入隊裡。”馮穎瑩說。

  但何信夫並非只是等人上門,更多的是主動走進校園吸收新生力量。“我們會在市和區的運動會中選拔運動員,也與各地體校聯系,希望吸納一些未能進入省青年隊的好苗子,保証球隊人員的充足和穩定。”他說。

  這些年來,均安女籃已形成了三級后備人才選拔體系。該體系擁有少年甲組、少年乙組和成年組三大隊伍,其中少年甲組成員年齡在16至18歲之間,大部分來自均安職業技術學校,少年乙組隊員約13至15歲,來自均安建安中學,而成年組則介乎19到22歲之間,是從少年組成長而來的。

  成年組的隊員同時也是愛得樂公司聘請的員工。“這樣一種半工半練的生活從30多年以前就開始了,隻不過是由從前的蠶種場變成今天的工廠。”何信夫回憶說,1976年,剛走上正軌的女籃姑娘們正面臨中學畢業后各散東西的境地,當時順德均安公社為了保留這支球隊,創造性地將隊員們收進公社的蠶種站工作,從此開始了“半工半練”的生活。

  如今,均安女籃的日常管理主要依靠何信夫和歐陽紅粉等兩名助理教練,隊員們的起居生活、學習訓練等大小事務都由他們負責。“幾十年來,都在訓練基地裡吃飯睡覺,除了每周日休息回家,幾乎不離開這地方。”何信夫說,他正在尋找一名能夠全身心投入球隊管理工作,把女籃工作當作一份公益事業來做的接班人。

  撰文:高綺樺 攝影:戴嘉信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