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9日04:12 來源:南方日報
去年8月,隨著台山朝陽農場、水樓農牧場等21個家庭農場順利通過申報認定標准及公示期,江門21個家庭農場示范名單正式新鮮“出爐”。據了解,這也是江門市農業局今年出台《江門市示范性家庭農場認定標准(種植業類)》以來的首批示范性家庭農場。
近半年過去了,上述部分家庭農場負責人近日向南方日報反映,成功申報了家庭農場稱號后,有關部門當初承諾給予農場的資金獎勵及政策扶持未到位。這也客觀上映射出一個尷尬的事實:盡管近年來江門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已在逐步加大家庭農場培育力度,並涌現了一批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示范性家庭農場﹔但同時,江門大多數家庭農場生產經營仍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並受到資金短缺、發展規模小、工商注冊登記數量偏少等問題的制約。
家庭農場的特別“基因”
甄庭惠是恩平市沙湖鎮水樓村土生土長的村民。早在2007年,他便陸續與水樓村委會簽訂了租地協議,以每年每畝200多元的價格承包了面積大約800畝的農地,用以種植水稻和養豬,租期長達30年。盡管僅一年的土地租金支出便已超過了16萬元,但甄庭惠對農場的發展仍是信心滿滿,“一年下來,年收入扣除成本后,還是能賺到不少。”
與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同,如水樓農牧場般的家庭農場有著特別的“基因”:它實行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的生產經營,雖然也以家庭為單位,但與家庭承包並不一樣的是,它具備企業化和獨立核算的現代化經營體制框架。
這種結合了家庭承包優越性和現代經營體制優越性的農村新型組織,能給農場主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反過來又能反哺農場的進一步擴大經營。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讓江門不少敢於“吃螃蟹”的農場主都嘗到了甜頭。
台山市斗山鎮安南村的朝陽農場是台山目前土地流轉面積最大的家庭農場,農場主陳贊揚就其農場的經營細算了一筆經濟賬:農場有300畝農田,一年下來,土地租金為12萬元左右,農藥、化肥等農資品需花費大約13.5萬,農忙時雇請的臨時工勞務費約3萬元,這便是朝陽農場一年的資金投入。“每畝農田年產量大約800斤,按照2012年每百斤干糧超過140元的價格,300畝農田的年銷售總收入超過70萬元,此外還有種糧補貼(2013年國家每畝農田補貼195元)。”陳贊揚說,即使把幾年來購買的拖拉機、收割機等機械成本折算、扣除,他一年也能淨賺近30萬元左右,“雖然很累,但也值了。”
不過,在江門,像水樓農牧場、朝陽農場這樣的家庭農場數量仍然偏少。據了解,江門市現有農村規模經營家庭近6.5萬戶,在工商注冊登記的僅有2131戶﹔其中,從事種植業的家庭農場大多數種植面積都在50畝以下,其累計比例超過89.8%﹔而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累計比例僅為10.2%。
通過土地流轉形成商品化經營
“朝陽農場現在的經營面積包括農田300畝、山林地200畝,分別用來種水稻和桉樹。”今年43歲的陳贊揚從年輕時開始就一直在安南村種田,大概2004年左右,陳贊揚決心擴大經營,希望通過規模化大生產來提高產值。但他首先遇到的難題便是,自家的農田面積有限,根本不具備規模化生產的條件。
為了解決土地問題,陳贊揚當時便與安南村村委會協商租賃集體土地。此后,他陸續向安南村的3個村小組租賃了300畝農田,年租金為350-400元每畝,租地期限最高10年,全部用來種植水稻。2006年,陳贊揚又承包了200畝山林地,“年租金每畝隻需40元,到今年年底,桉樹就可售賣了。”
以土地流轉的方式組建具有一定規模的家庭農場,是江門不少“大農場”的重要發展途徑。江門市有關部門在這方面也有政策引導。今年2月出台的《江門市示范性家庭農場認定標准(種植業類)》,規定示范性家庭農場必須是在江門范圍內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但不限制戶籍。此外,農場還必須達到一定規模,如從事糧食生產種植面積不少於200畝,茶葉種植不少於100畝,蔬菜、瓜果等不少於50畝,多種作物綜合種植面積不少於200畝﹔同時,土地流轉期限也要求達到10年以上。
以朝揚家庭農場為例,其經營規模已高出上述指標不少,最終該農場也順利通過審核,成為江門首批示范性家庭農場之一。但整體而言,江門的土地流轉率並不高。據了解,江門市耕地面積約為220萬畝,其中土地流轉率為27%,遠遠低於中山的92.3%。此外,江門的流轉土地多集中於蓬江、新會、江海三區,而恩平、開平等地的土地流轉率較低。因此,土地流轉率地也進一步制約了家庭農場發展的規模。
事實上,江門有不少種養大戶都有擴大規模經營的想法,但常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沒有更多的土地來擴大規模。江門市農業局在2012年年末出台的一份調研報告中指出:“部分農戶即使家庭主要勞力已外出務工或經商,土地寧可粗放經營甚至丟荒,也不願意流轉。而且,大部分土地屬自發零星流轉,流轉大多不連片、種植不集中,給防虫治病、機械操作帶來很大不便,也達不到土地流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土地效益的目的,嚴重制約了家庭農場的發展。”
對此,鐘國活表示,江門目前已在積極引導、鼓勵農戶進行土地流轉。“之所以提出土地流轉,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示范經營的主體變成規模經營,給有能力的、專業的農業大戶形成商品化的經營。”
焦點
資金短缺制約農場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江門目前的家庭農場發展模式並非高枕無憂。首當其沖的便是家庭農場的從業人員素質未能滿足新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據了解,江門從事農場生產的主體勞動力普遍存在低學歷、高齡化等問題。江門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江門市規模經營家庭農場共有40萬余人,其中本科學歷以上3000余人,僅佔0.75%﹔初中及以下有13萬人,佔了32.5%。
此外,由於農業的經濟效益往往是“看天吃飯”,加上家庭農場所規模化生產所需要的“大手筆”投入,一旦遇到時年不好的情況,農場主便有可能陷入資金難以周轉的困境。實際上,江門絕大多數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融資籌資方面都存在著授信擔保困難、申請手續繁雜、隱性交易費用高等困難。
對此,江門一直在探索扶持家庭農場的發展模式,並盡量在資金扶持上給予幫助。早在2012年10月,江門便在新會區、蓬江區、恩平市分別選擇了三家規模化的農場作為示范性農場試點,涉及種植、養殖、種養結合三種類型,並分別給予5萬元的財政鼓勵。江門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這5萬元對農場來說並不是大額資金,但是可以極大的鼓勵他們發展的積極性。”
不過,首批示范性家庭農場通過公示期后,21家家庭農場的財政獎勵卻遲遲未能到位。台山一位農場主說,當初有關部門要求申請家庭農場的農戶都要在工商局注冊,才能拿到財政獎勵,他們都按要求去注冊了。“但現在2014年都已經過去了,這事仍然八字還沒一撇。”
對此,江門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稍顯尷尬地回應,按之前的說法,成功申報的家庭農場是可以得到相關政策扶持和資金獎勵的,但由於政府財政資金短缺,此事至今仍未得到解決。
事實上,諸如此類的問題,使江門新型農業經濟發展前景受到較大制約。對此,江門市農業局副局長鐘國活表示,該市將通過“政銀保”貸款扶持模式,撬動銀行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免抵押貸款,保險公司對銀行貸款本金提供超賠率封頂保証保險服務。而對於家庭農場在人力投入上的短板,鐘國活則表示,江門將會制訂出台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農民企業家”、“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等群體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此外還會通過一系列培訓工程,培訓一批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場主。”董有逸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