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小口哨”吹到“大舞台”

2015年01月09日04:11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小口哨”吹到“大舞台”

中國口哨協會副理事長貝雙華的表演博得陣陣掌聲。

新科“哨王”、陝西嘯樂演奏家康笑迪在表演中。

  留意過《中國達人秀》的觀眾一定對選手鈕方重有印象,這位當時已經年過50的老人在比賽中吹起口哨,旋律全場飛揚,掌聲如潮而至,一時間周立波、伊能靜、黃舒駿3位評委一致給出“YES”,讓他直接晉級。在此之前,不少人在心目中依然對口哨存在“偏見”——嘴唇輕撅,配以舌齒動作,便是口哨的聲學原理,無需購置昂貴的器物,幾乎人人皆可發出聲響乃至演奏音樂,能稱之為“藝術”嗎?

  事實上,《詩經》中《小雅·白華》即有“嘯歌傷懷、念彼碩人”之句,此處的“嘯”就是口哨的意思。或許是因為“門檻過低”,口哨一度被逐離音樂的殿堂。1月6日晚,隨著一場“中國好哨音”新年音樂會在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都市劇場的圓滿上演,觀眾們開始重新審視口哨這個看似“非主流”,實則很大眾的表演形式。

  如首屆口哨大賽、新年音樂會發起人之一周建平所言,“在人們欣賞了鋼琴、小提琴等各種音樂類別后,在這個時代突然發現這個‘小東西’的價值。也隻有在這個年代,個人的愛好才能夠得到充分尊重。”從“不務正業”的偏見到登上“大雅之堂”,在口哨大賽和音樂會舉辦的背后,實則是廣東基層文化發展和媒體的轉型運作。南方日報記者深入採訪了相關口哨達人、兩岸參賽者和策劃發起者,了解這個“小東西”究竟是如何在廣東玩轉世界“大舞台”的。

  撰文 南方日報記者 周豫 實習生 葉嘉怡

  ◎困局

  “無門檻”的口哨

  難登高台

  事實上,早在“人猿相揖別”的原始時代,先民們便將口哨作為重要的表意工具,語言的發展,樂感的建立,亦令口哨在古代音樂中佔有了一席之地。或許是因為“門檻過低”,在科技發展,不斷產生新樂器的年代裡,口哨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奏樂方式漸漸歸於沉寂。直到1886年,阿利斯·肖在紐約首次公演“嘯樂”(即口哨音樂)轟動美國。

  音樂會上,以《輝煌》、《勝利》兩曲技壓群芳,榮獲首屆“中國好哨音”口哨大賽冠軍的陝西嘯樂演奏家康笑笛從七歲開始吹口哨,幾乎每天都抽出少則五分鐘多則數小時練習,“口哨一度被逐離音樂的殿堂,主要還是它太容易入門,消磨了人們追求進步的動力。實際上,要把口哨吹好,惟妙惟肖地模擬樂器的音質、精准無缺地奏出歌曲的旋律乃至完美演繹作品的內在神韻,都要克服重重困難,需要長期磨練。”在一直致力於為口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伍達澤看來,“要把口哨音吹准,可不是容易事,臉、嘴、唇、舌、牙都得好好配合,稍不注意,音色、音質就差了十萬八千裡,稍不和諧比吹小號錯了音還麻煩,因為小號在吹奏過程中音質不會變。”換句話說,口哨的精通意味著人體呼吸、運動兩大系統高度精准的配合,雖然去年首屆“中國好哨音”大賽的舉辦有意讓口哨愛好者拿出自己的“本領”好好“秀”一把,但這並不能改變目前口哨所面臨的困局。

  盡管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在電台節目裡表演嘯樂,數年后也有此類錄音磁帶推向市場,但口哨音樂在大眾心中卻依然是茶余飯后僅供欣賞的一種“偏門”的“絕活”,即使是具備吹奏技藝的人也隻能在私下的文娛活動中嶄露頭角,這些“業余愛好者”有些是羞於上台、有些則是沒有機會上台,這也是整個中國“哨友”圈子的寫照。相比之下,早在1909年,美國便有人成立了口哨藝術學校,系統整理了吹奏技巧,使這一技藝得到了科學的傳承,而直到2006年中國口哨協會才正式成立。

  ◎嘗試

  媒體人和基層文化單位“聯姻”

  周建平是廣州的資深媒體人、也是一名學者,可以說這樣的“社會身份”很難將他和口哨聯系起來。但在他看來,自己喜歡上口哨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自小喜歡音樂,當時人們的業余娛樂活動非常有限,但我依然參加了宣傳隊、吹過笛子拉過小提琴,彈過秦琴,‘下鄉’的時候習慣用音樂排解苦悶,小提琴不在身邊時隻能吹口哨。但我以前卻從來沒有真正在正式場合表演過吹口哨,一直到去年在報社的聯歡晚會上我吹奏《桂河大橋進行曲》,這個視頻被放到網上,點擊率到現在還是全國最高的。”

  也就是一個無意之舉,讓身為媒體人的周建平敏銳地“嗅”到了機會——現在媒體都在談轉型,為何不把口哨這個原本純粹的“底下”愛好公開做活動,甚至讓它變成一種產業?恰好,當下廣東各地基層群眾文化正做得如火如荼,各地的基層文化單位也喜歡能夠找到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文化形式推廣開來。在獲得南海區旅游局投資50萬后,周建平的“想法”一下子找到了“落地”的可能性。更讓他吃驚的是,“當地負責人看到了首屆的成功舉辦之后,擔心這個活動無法在當地持續下去,就和他約定將口哨大賽永久落戶在了南海。”

  當晚音樂會的舉辦也得到了中國口哨協會會長、口哨音樂家孟維鴻的認可,“音樂會比之前的口哨大賽在組織形式上更新穎、更成熟。我們請來台灣地區的兩位“哨王”,也是希望促進兩岸的口哨藝術交流,讓更多人愛上口哨。之前,我們曾到日本參賽,了解日本的口哨技藝,希望把中國的哨音吹到全世界。”實際上,中國哨協從發起到成立,都是口哨人全憑愛好建立的,但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讓口哨這一“大眾化技能、小眾化藝術”為越來越多人接受,以致認可其背后價值,必須首先讓它登上大雅之堂,才能使口哨表演職業化,讓有志於發揚光大者獲得體面收入,解除后顧之憂。

  顯然,周建平和南海的這次嘗試將口哨人職業化、比賽正式化推進了一大步,這是屬於媒體人的智慧和眼光,也是基層文化工作的一次創新和勇氣。

  ◎未來

  外來文化和時代觀念讓它煥發生機

  2014年5月,首屆口哨大賽的舉辦,讓不少人看到了希望。期間,由作曲家、演奏家組成的評委班子犧牲業余時間,義務為60余位參賽選手打分、排名。盡管決賽舉辦地佛山大瀝離不少選手居住地相距甚遠,可參賽選手依然自費前來。以黑馬姿態進入決賽並一舉奪冠的新科“哨王”康笑笛大氣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1月6日“台灣哨王”李貞吉、李育倫父子更是前來助陣,兩人合奏的寶島名曲《陽明春曉》,讓觀眾如沐春風,陶醉不已。

  “這次大賽的成功証明了中國也有世界級的口哨演奏大師,使中國口哨有了固定的賽事和獎項。”周建平說。據悉,康笑笛出身於音樂世家,而台灣口哨圈子原本就有很深的積澱,這些優秀選手浸淫在民俗文化深厚的地方,“根底就比較厚,一個城市有一兩個就很了不起。”

  值得一提的是,隨后首屆海峽兩岸口哨藝術友誼賽也正式拉開了序幕。雖然,現在登台的選手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但實際上中國吹口哨的知識女性也很多,但由於社會上的成見和周圍的人不接受,基本上不樂意登台。“就目前的情況來,我們改變這種偏見的作用很微小,但從媒體的角度來說,依然是一個可行的嘗試。”

  如周建平所言,這門藝術關心人的本身,口哨藝術一直都有,但是在以前年代的物質條件和以往的倫理道德范圍裡,不可能讓吹口哨走上社會的主流舞台。“在今天,國外的口哨碟、汽車碟進來了,電影上《人証》、《桂河大橋》、《百萬英鎊》斷斷續續有這些吹口哨的形象出現,甚至在一些廣告上也有女孩子吹口哨的畫面,口哨受這些外來文化的影響而變得更加吸引人了。在這個年代,個人愛好才能夠得到尊重,它才成為了一項充滿希望的藝術。”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