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晚,北京。
隨著一場庄嚴朴素、氣氛熱烈的頒獎典禮拉開帷幕,總參謀部2014年度踐行強軍目標新聞人物評選活動進入高潮。10位典型個人和2個先進群體相繼登台,接受表彰。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年間總參學習貫徹強軍目標,建設聽黨指揮、善謀打仗新型司令機關,培育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的豐碩成果和良好風貌。
開展踐行強軍目標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是總參黨委深化強軍目標學習貫徹的重要抓手之一,目前已舉辦2屆。據總參政治部領導介紹,為堅決貫徹落實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決策指示,推動軍事指揮機關及所屬單位以更高標准走在強軍興軍前列,去年以來,總參黨委採取全面部署、集中組織開展檢查督導、舉辦先進經驗座談交流、研究制定貫徹整改思路等舉措,用“回合升級”的辦法,持續推進強軍目標學習貫徹步步深入。在此過程中,一個個牢記強軍目標、堅定強軍信念、獻身強軍實踐的模范人物接連涌現。
履行善謀打仗的職責使命
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目標的核心要求。翻看總參2014年度踐行強軍目標新聞人物名單,記者發現受表彰的先進典型幾乎都是打仗型人才。
頒獎典禮上,首先亮相的是作戰部參謀沈學清。2014年,他多次參與全軍重大演訓活動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籌劃組織,牽頭撰寫了10余份全軍重大建設項目軍事需求研究論証報告,用一份出色成績單精彩闡釋了戰略參謀“心系打贏、胸為帥謀”的使命追求。
如何緊貼作戰任務,按實戰要求去訓練,按訓練去實戰,使訓練與實戰達到一體化,是習主席對全軍官兵提出的重大課題。去年以來,總參負責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全局性工作,著力推動實戰化訓練。年度新聞人物、軍訓部訓練保障局局長高慶明親眼見証了這些決策舉措帶來的欣喜變化。去年,全軍和武警部隊共舉行師旅規模以上實兵演習200余場,其中總參直接組織的20多場重大演習,高慶明和他的同事幾乎一場沒落。
火熱的訓練“熔爐”,淬煉出一個個強軍先鋒:電磁防護領域的“兵參謀”、某部四級軍士長修彥濤,“大漠牧星人”、某衛星地面站主任張寧……他們忠實履行善謀打仗、能打勝仗的使命追求,成為踐行強軍目標新聞人物榜上閃亮的星。
樹立服務打贏的時代標杆
教為戰、訓為戰、研為戰。
“和平使命-2014”上海合作組織聯合反恐軍演剛剛結束,匯聚演習精華的作戰協同計劃圖和相關戰訓法就出現在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教授胡堅的課堂上,成為學員謀兵布陣、研機析理的最新案例。
名師必曉於實戰。自從教以來,胡堅堅持每年下部隊三四個月,先后參加50余項重大演訓活動,足跡遍布我軍主要作戰部隊和各大訓練基地,被譽為“打仗教授”。此次評選,他榮登榜單。
與胡堅一樣獲此殊榮的還有陸軍航空兵學院某飛行訓練基地司令員楊雪雨、石家庄陸軍指揮學院軍事運籌研究中心。
作為陸航人才培養搖籃的一線帶兵人,楊雪雨大膽推進訓練模式改革,把空中發動機停車、尾槳失控等特情處置納入飛行教員日常訓練內容,探索完善了“一場多點、一域多層”和“三三制”組訓模式,創造並保持多項陸航飛行紀錄。
“這獎、那獎,不如部隊的夸獎。這果、那果,不如提升部隊戰斗力的成果。”頒獎典禮上,石家庄陸軍指揮學院軍事運籌研究中心主任黃建新一番朴素的話語,道出了這支科研團隊非凡的精神追求。
該中心成立近40年來,始終用前沿的視角審視戰爭,用技術的手段剖析戰爭,用兵棋的辦法推演戰爭,用創新的成果服務戰爭——從完成演習精確評估的跨越,到構建多功能的作戰實驗環境﹔從設計現代局部戰爭數字模型,到打通作戰指揮數據聯通“最后一公裡”……一個個影響制約我軍戰斗力生成的“瓶頸”被不斷破解。
匯聚強軍興軍能量
忠誠,是一種最深沉的情感。融入生命、植入血脈,就能匯聚強大的能量。
“以生命作筆,繪打贏坐標”的某測繪導航基地原高級工程師黃忠紅,就是其中優秀代表。
“繪制軍圖,以忠誠著色﹔編織經緯,為戰場定標。孤獨的運筆,一寸寸填補空白﹔執著的追求,一點點燃燒生命……”這是評委會寫給黃忠紅的頒獎詞,寥寥數十字,殷殷報國情,令觀眾無不動容。
“從他身上,我看到了老班長王杰的身影。”第12集團軍“王杰班”班長劉佳玉,應邀前來為總參管理保障部博士教導員李光頒獎。在去年5月的投彈訓練中,一枚拉開保險銷的手雷從一名戰士手中意外滑落。危急時刻,擔任現場指揮的李光挺身而出,奮力將人高馬大的戰友拖進掩體,化險為夷,譜寫了一曲新時代舍身救戰友的英雄贊歌。
去年6月,伊拉克局勢急劇惡化,1258名中資公司員工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我駐伊拉克使館武官王瑋臨危受命,力排萬難,協調伊軍方最終將所有人平安轉移,完成了我國大規模海外營救的又一壯舉。如今,王瑋仍堅守在伊拉克。替他領獎的是他的愛人馮燕波和9歲的兒子王海翔。現場電話連線中,已經一年半未見到爸爸的小海翔一句“爸爸,我想你,你什麼時候回來啊”,讓現場觀眾深受感動。
強軍征程,軍歌嘹亮,戰鼓催征。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強軍目標的正確指引和偉大感召下,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打贏人才闊步走來。(記者 梁蓬飛 特約記者 張彥中 吳 旭)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