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14—2015年世界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張宇燕 徐秀軍

2015年01月09日14: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年的全球經濟復蘇基本得以鞏固,勞動力市場持續改善,物價穩中有降,公共債務水平總體穩定。與此同時,各經濟體經濟增速分化加劇,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仍處於低速增長通道,缺乏增長動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為3.3%、按市場匯率計算為2.6%,比該組織在2013年10月的預測數據分別下調了0.3個百分點和0.4個百分點。考慮到烏克蘭危機的久拖不決及其引發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以及中東地區局勢的持續緊張和動蕩,特別是一些主要經濟體面臨不斷加大的下行壓力和刺激政策存在時滯,不排除2014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的最終統計結果會低於目前IMF估計值的可能。

2014年世界經濟總體形勢回顧

為了較為全面地反映2014年世界經濟總體發展狀況,本報告的分析將從經濟增長、就業狀況、物價水平、貿易與投資以及公共債務等五個方面展開。

一、增長:復蘇緩慢,增速分化

2014年世界經濟總體上延續了上一年的緩慢復蘇態勢,經濟增速低於普遍預期,各經濟體增速分化加劇。10月IMF預測數據顯示,2014年世界經濟增速為3.3%,與2013年持平。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為1.8%。其中,美國經濟復蘇鞏固,增長2.2%﹔歐元區經濟扭轉了上年度的負增長,增長0.8%﹔日本經濟出現下滑,增長0.9%。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為4.4%,延續了2010年以來的持續下滑,其中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經濟增長率預計分別為0.3%、0.2%、5.6%和7.4%。

二、就業:總體改善但表現各異

美國勞動力市場在2014年改善明顯,失業率持續下降。2014年11月失業率降至5.8%,創2008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歐洲就業略有改進,2014年前三季度經季節調整后的失業率為11.6%,其中9月失業率為11.5%。2014年前三季度日本失業率進一步下降至3.7%。新興市場國家就業形勢總體有所改善,但表現不盡相同。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9月,巴西失業率降至4.9%,創2002年以來月度最低水平。俄羅斯和南非前三季度失業率分別為5.1%和25.4%。

三、物價:總體穩中有降,通縮風險上升

2014年全球通貨膨脹水平較2013年有所下降。根據經合組織(OECD)統計數據,2014年9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1.7%,比2013年末上升0.2個百分點﹔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CPI同比分別上漲0.8%、1.2%、0.3%和-0.2%,分別較2013年末下降0.6、0.8、0.4和0.9個百分點。日本扭轉了長期的物價低迷,2014年9月CPI同比上漲達到3.2%,較2013年末上升1.6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為2.8%。根據IMF預測數據,2014年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通脹率為5.5%,比2013年下降0.3個百分點。

四、貿易與投資:低速增長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球貨物貿易同比增長1.6%。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數據,2014年全球貨物貿易增長3.1%。同時,主要經濟體的貿易收支總體保持平衡。根據UNCTAD預測數據,2014年全球FDI流入1.618萬億美元,增長11.5%。其中,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FDI流入分別增長34.8%和-1.8%。

五、公共債務:保持穩定,總體可控

IMF預測,2014年發達經濟體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將降至3.9%,發達經濟體整體已經遏制了政府債務快速攀升勢頭。預計2014年美國、歐元區和日本政府總債務佔GDP的比例分別為105.6%、96.4%和245.1%,較2013年分別上升1.4個、1.2個和1.9個百分點﹔德國政府總債務佔GDP的比例預計為75.5%,較2013年下降2.9個百分點。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財政赤字與公共債務均略有上升,2014年財政赤字和政府總債務佔GDP的比例分別為2.1%和40.1%,比2013年分別上升0.4和0.8個百分點。

2014年世界經濟運行的特點

世界經濟在2014年呈現出諸多新的特點和變化,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美國貨幣政策調整並產生了溢出效應

2014年10月29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宣布停止資產購買,從而結束了2008年11月啟動的非常規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對其他經濟體而言,美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外溢效應將給其帶來巨大壓力。一方面,美國逐漸收緊流動性可能造成其他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資本進一步外逃,貨幣貶值,並沖擊其脆弱的銀行體系﹔另一方面,其他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不得不進行適應性調整,從而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因素。

二、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出現分化

盡管美聯儲已經開始退出量化寬鬆,並可能在2015年中進入升息通道,但歐元區和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卻繼續實施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擴張性貨幣政策。2014年6月5日,歐洲央行(ECB)決定將基准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0.15%,使之創歷史新低﹔將銀行隔夜存款利率首次下調至負數,為-0.1%。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將國債購買規模從每年的50萬億日元擴大到80萬億日元。意味深長的是,歐洲和日本非常規擴張性貨幣政策與美國貨幣政策調整方向背道而馳。

三、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進入中高速增長周期

IMF數據顯示,2000—2012年間,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年均增長率6.2%,但自2010年以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增長率一路從7.5%降到2014年的4.4%。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多年超低利率環境開始隨著美國貨幣政策轉向而消失﹔其次,隨著增速放緩和非常規激勵效能不斷減弱,大宗商品繁榮周期亦走到盡頭﹔再次,前一階段各國改革帶來的紅利豐厚期進入尾聲,支撐經濟增長的政府剩余潛能已遭到削弱﹔最后,發達經濟體的開放周期發生改變,許多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從發達經濟體市場開放中獲得不對稱好處的機會減少了。

四、國際貿易進入低速增長通道

全球貿易增速表現平庸的原因,除了全球經濟增速緩慢外,還與全球多邊、雙邊貿易投資自由化談判進展不大有關,不過更基礎的原因還是國際貿易分工格局的基本定型。二戰后全球貿易增長最為迅速的時期出現在1989—2006年之間,其間的貿易增速是經濟增速的2—3倍,主因在於冷戰結束特別是生產鏈碎片化的開始,標志是1994年北美自貿區的創立。2001年中國加入WTO亦大大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炫目式增長。2007年以來,隨著全球價值鏈的確立,世界進入了一個貿易和產出同水平增長的時段。

五、多重因素引致原油價格暴跌

2014年12月18日,英國倫敦現貨市場原油買賣平均價格降至56.1美元/桶,比6月的年內高點下降近50%。導致原油價跌的直接原因是能源需求的疲軟和供給的增加。能源主要進口方歐洲和中國等增速放緩,美國亦因油氣產量持續上升而減少原油進口,從而造成國際市場上能源需求減少。與此同時,產油大國俄羅斯和沙特近期均增加了產量。石油供求及價格變化還緣於美國和沙特及歐佩克之間的油氣博弈以及西方國家借打壓油價來減少俄羅斯石油收入。此外,美元指數自美聯儲逐步實施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以來一直波動上漲,從而對油價下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油價大幅波動影響深遠。據估算,每桶油價下跌10美元意味著全球GDP的0.5%從石油輸出國轉移給石油進口國。

六、全球債務持續上升並開始對復蘇的鞏固產生威脅

日內瓦世界經濟報告顯示,2001年涵蓋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的全球總負債佔國民收入的比例為160%﹔在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這一比例約為200%﹔2013年,這一比例再度升至215%。從歷史經驗來看,所有的“經濟奇跡”都會在債台高筑之后宣告結束。債務水平高企必然要求維持較低水平的利率,否則債務人將面臨巨大的還債壓力。而全球利率水平總體低落,借款成本降低,從而又加速債務累積。低利率和資產價格上升並存,使資產負債表看上去不那麼捉襟見肘。然而,一旦出現全球杠杆危機——資產價格下跌迫使信貸緊縮——或流動性危機,資產價格就將進一步下跌,並形成惡性循環。一些經濟體目前已經出現低通脹、低增長和高負債這一“有毒組合”不斷積累的趨勢。去杠杆化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遠。

七、西方制裁俄羅斯導致國際經濟關系發生微妙變化

2014年3月16日,烏克蘭的克裡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地區就“脫烏入俄”問題舉行全民公投。17日,克裡米亞議會根據公投結果宣布脫離烏克蘭獨立,並申請加入俄羅斯聯邦。18日,俄羅斯聯邦與克裡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簽署入俄條約。由此,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體開始對俄羅斯展開多輪經濟制裁,其內容涵蓋禁止特定人員入境、凍結實體和個人資產、中止融資合作、特定商品禁運和限制技術轉讓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對俄羅斯迅速產生不利影響,比如資本外逃,盧布貶值,增速放緩,貿易減少。目前來看,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行動已對國際貿易流向以及國家間的親疏產生影響。如果制裁持續,並不斷強化,則很可能會引起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的深刻變化。

八、中國在國際和地區合作中作用凸顯

2014年7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巴西舉行的首腦會議上,決定啟動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計劃。預計2016年正式開始運營的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標志著金磚國家合作進入了機制化建設的實質性階段。2014年10月24日,21國在北京簽署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備忘錄。2014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成立“絲路基金”,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等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同月21個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員齊聚北京,圍繞“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這一主題,探討了“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和“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重要議題,長期停留在設想階段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

九、收入不均日益威脅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

收入和財富不均到今天已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據英國《經濟學家》數據,當前世界最富有的8.6%的成年人口擁有世界85.3%的財富,佔世界人口總數比例為69.8%的窮人擁有的財富僅佔世界總財富份額的2.9%。讓收入分配成為焦點的一個助推器是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的出版。皮凱蒂的核心觀點是,私人資本收益率大於產出增長率,意味著財富積累比產出和工資增長要快,這不可避免地使企業家漸漸變為食利者,並使他們越來越強勢地支配那些除了勞動能力以外一無所有的人﹔而正當的解決辦法不是向資本征收足夠的稅,而是征收年度累進資本稅,以便保護對新型原始積累的激勵。

2015年世界經濟總體形勢展望

2014年10月IMF預測數據顯示,2015年按PPP計算的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8%。這其中,發達經濟體整體增長2.3%,美國3.1%,歐元區1.3%,日本0.8%﹔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整體增長5.0%,中國7.1%,印度6.4%,巴西1.4%,俄羅斯0.5%,南非2.3%。按市場匯率計算,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3.2%。2014年6月,世界銀行預測2015年按PPP和市場匯率計算的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為4.0%和3.4%。2014年5月,聯合國預測2015年按PPP和市場匯率計算的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8%和3.2%。2014年5月,OECD預測2015年按PPP計算的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9%。展望2015年的世界經濟走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

一、美國與歐日等其他重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背道而馳的程度與后果的嚴重性

隨著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是否加息就成為美國貨幣政策走向的關注點。一旦通脹抬頭,美聯儲在2015年上半年加息的概率便會加大。在美國銀根收緊的同時,歐日卻在繼續加大刺激力度,這種反向的宏觀政策將產生多種效應,其中最顯性的是匯率波動。美元升值對歐日出口復蘇有利,但同時會引起資本向美國匯聚,從而抵消歐日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效果。美元匯率如果出現大幅振蕩,還將引起全球資產價格和資本大規模異動。

二、歐洲經濟走出低迷的可能性

2014年11月初,歐洲央行理事會終於一致同意注資1萬億歐元(約1.24萬億美元)用於購買擔保債券和資產支持債券,以避免歐元區經濟陷入通縮泥潭。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隨之從2萬億歐元擴大到3萬億歐元的峰值。如果歐元區繼續面臨日本式通縮威脅,此舉也為將來出台大規模購買國債舉措鋪平道路。歐洲央行理事會還決定將再融資利率保持在0.05%的超低水平。如此大規模且長時間的寬鬆貨幣政策,在防止經濟進一步惡化的同時也為經濟的長期增長埋下了隱患。如果缺乏實體經濟相應的且有力的投資與增長支撐,歐洲經濟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則很難完全排除。

三、“安倍經濟學”的最終效能

2013年,“安倍經濟學”的前兩支箭射出后,取得了一定成效,日本經濟實現了1.5%的增長率。但自2014年以來,市場對“安倍經濟學”的政策預期開始減退,日本經濟停滯的征兆亦隨之出現。究其原因,則主要在於“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遲遲沒有射出,即已有的政策尚未全面深入觸及結構改革,比如僵化的勞動力市場、過高企業稅等。同時,超高水平的國債、人口老齡化、生產率增長下降、農業改革進展緩慢以及2015年第二輪消費稅由8%提高到10%,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安倍經濟學”目標的實現。

四、主要新興經濟體新一輪改革的范圍、力度和成效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內容涵蓋15個領域、60項具體任務,目前一些改革措施已經得到落實。2014年5月,印度新總理納倫德拉•莫迪上台后隨即啟動了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大規模經濟改革計劃,內容包括加大投資、推動工業增長、改善營商環境和嚴控財政赤字等。中印兩國的改革所釋放出來的“紅利”,將直接決定它們能否繼續保持目前的中高速可持續增長局面。同時,巴西、俄羅斯經濟頹勢能否得到遏制,亦會對整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表現帶來重要影響。

五、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金融系統的潛在風險

據《經濟學家》雜志分析,下一次危機將來自資產管理產業。2013年,全球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高達87萬億美元,為銀行業資產的四分之三,其中黑岩資產管理公司資產達4.4萬億美元,規模大於任何一家銀行。然而這些龐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卻不屬於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SIFIS),因而不受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為了滿足保守的會計要求,它們的盈利模式已開始成為不穩定的放大器,其中增長最迅速的是活躍於短期債券市場的交易所交易基金。2014年1月金融穩定局(FSB)已提出是否將資產管理公司列入SIFIS的問題,英格蘭銀行也對其活動的潛在危害提出過警告。受到較少監管的資產管理公司一旦出問題,其連鎖反應勢必迅速擴散。

六、地緣政治經濟的走勢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的范圍、強度和持續時間,不僅會影響到俄羅斯以及與其經濟關系密切國家的經濟,而且會波及相關國家的地緣政治關系。2014年11月美國中期選舉后形成的共和黨控制參眾兩院從而使民主黨總統過早成為“跛鴨”的局面,亦為敏感微妙的大國博弈添加了變數。作為世界能源重鎮的中東,其穩定與否與“伊斯蘭國”勢力的消長密切相關。一旦重大恐怖主義襲擊在世界其他國家得手,首當其沖受其影響的便是石油供應及價格,世界經濟復蘇的進一步鞏固亦會受到威脅。

七、大范圍疫情與自然災害

2014年西非國家埃博拉疫情的爆發和蔓延,對一些國家的經濟社會穩定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如得不到有效控制並擴散到主要經濟體,則會殃及全球經濟增長。同時,突發性的嚴重自然災害也會給相關國家經濟帶來沖擊。

鑒於目前世界經濟的基本狀況以及發展趨勢上所呈現的種種跡象,並基於2014年世界經濟整體運行的描述與分析,本報告認為,2015年全球經濟復蘇大幅回暖的概率較小,與2014年相比,經濟增速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揚的可能性較大,即按PPP計算的增長率為3.3%,按市場匯率計算的增長率為2.8%。在美歐中日四大經濟體中,中國仍極可能延續過去多年的慣性,並成為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

(第一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第二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