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14年世界政黨形勢和政黨政治新變化

昭 陽

2015年01月09日14:5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年,全球約50國舉行全國性選舉,歐洲議會選舉在歐盟成員國同時舉行。選舉過后,部分地區政黨力量對比發生微妙變化。一年來,傳統大黨老黨社會凝聚力下降、極端政黨強勢崛起,大國執政黨困境突出、破局艱難,發展中國家強人政治繼續回潮但隱憂猶存,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繼續深化改革但風險不容忽視。總體看,全球范圍內選舉政治危機與治理能力危機並存,社會思潮趨於保守、社會分裂有所加劇。

世界政黨形勢和政黨政治的幾個突出動向

一、全球選情呈現一些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是選舉投票率低。對頻繁選舉的厭煩和對主流政黨的不信任,使多國投票率維持在50%上下。日本眾院大選投票率僅52.66%,選舉政治的代表性遭到質疑。二是兩輪決勝情況增多。不少國家執政黨施政艱難,政治人物支持率低,往往首輪選舉難決勝負,隻能通過第二輪投票以簡單多數方式產生贏家。三是部分地區左右博弈態勢發生變化。在拉美,中左翼在多國勝出,地區政治格局維持“左強右弱”態勢,但左翼優勢進一步減弱。在中東歐,中右力量有所回升,政黨格局向“左右均勢”方向發展﹔在西歐,右翼佔優的態勢有所調整,左右力量更加均衡。

二、傳統大黨老黨社會凝聚力下降,極端政治勢力崛起

雖然傳統大黨老黨大多贏得了全國性選舉,但不少政黨得票率下降,政治優勢有所弱化,贏得艱難、艱險。巴西勞工黨總統候選人羅塞芙兩輪投票后才以較弱優勢勝出。一些大黨老黨得票分散,面臨新生政黨、非主流政黨沖擊。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南非非國大等雖在農村地區優勢明顯,卻難以贏得城市地區和青年群體的廣泛支持。與此同時,極端政治勢力在多個地區快速崛起。歐洲議會選舉后,極端政黨在英、法、丹、希等國成為最大贏家,首次躋身主流政黨行列,法國國民陣線和英國獨立黨還並列成為歐洲議會第四大黨。在中東,極端恐怖主義勢力形成跨區域聯合態勢並建立“伊斯蘭國”,嚴重沖擊地區政治格局和安全形勢。

三、大國執政黨面臨執政困境,破局困難

主要發達國家執政黨推進改革乏力,治理能力受到更多質疑。中期選舉過后,美國共和黨執掌參、眾兩院和全國三分之二的州政權,民主黨“跛腳”政府難有更多作為。此外,法國社會黨、英國保守黨、西班牙人民黨、德國聯盟黨和社民黨、澳大利亞聯盟黨,或在經濟發展,或在民生治理,或在平抑黨爭,或在調和社會分歧,或在應對分離主義挑戰方面,各有所難,執政進程一波三折。發展中大國執政黨處境也不容樂觀。俄羅斯執政當局面臨西方嚴厲制裁和油價下跌帶來的多重挑戰,巴西勞工黨政府推動經濟重返增長軌道難度加大,南非非國大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和克服執政聯盟內部矛盾困難增多。即使是接連贏得全國及地方選舉的印度人民黨,也面臨著如何兼顧地方政黨及社會不同群體利益的難題。如何突破困境,能否成功破局,成為擺在大國執政黨面前的當務之急。

四、發展中國家“強人政治”繼續回潮,隱憂猶存

一方面,政治強人著力控局維穩,並力爭在發展經濟、穩定社會、遏制黨爭和推進政治重建等方面有所建樹。埃及、泰國具有軍方背景的政治強人通過大選上台執政。中亞、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傳統政治強人在繼續擠壓反對黨生存空間的同時,也更加重視促進經濟發展、回應民生關切,並加強人事安排以圖長遠控局。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提出“新經濟政策”,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裡莫夫嚴格控制議會選舉進程和相關人事安排,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均對黨內高層進行人事調整。另一方面,強人政治風險猶存。布基納法索孔波雷謀求修憲連任失敗,被軍事政變推翻。多哥總統福雷、盧旺達總統卡加梅等強勢領導人試圖以修憲或政改等方式實現長期執政,但引發各自國內不同程度反彈。敘利亞復興社會黨領導人、總統阿薩德雖成功連任,但反對派陣營日益強大,控局難度進一步上升。此外,烏克蘭再次爆發顏色革命,也給政治強人們敲響警鐘。

五、街頭政治、惡性黨爭在一些國家有起有伏,凸顯了政黨政治的多面性

一方面,一些國家街頭斗爭有所緩和,朝野斗爭趨向可控。如緬甸朝野圍繞修憲和選舉問題持續對話,斗爭總體和平、可控。尼泊爾選出由大會黨、尼共(聯)領導的新政府,朝野政黨圍繞修憲和平斗爭。蒙古主要執政黨民主黨因內訌及執政盟友離心,其領導的政府被解散,但峰回路轉,主要政黨在協商后又決定建立聯合政府。委內瑞拉等國左翼執政黨多策並舉,街頭斗爭有所緩和。巴勒斯坦法塔赫與哈馬斯兩大政治力量結束七年分裂局面,組成新一屆聯合政府。阿富汗加尼和阿卜杜拉陣營結束選舉分歧,達成分權協議。另一方面,朝野惡性博弈、無序斗爭也在一些國家持續發酵,導致政壇混亂。在南亞,巴基斯坦正義運動黨等以反對家族統治、打破現有體制為訴求,持續發起大規模抗議運動。在西亞北非地區,利比亞出現兩個議會、兩個政府,兩院、兩府分庭抗禮。伊拉克受伊斯蘭國崛起、朝野派系斗爭等影響,阿巴迪領導的新政府艱難應對。也門前總統薩利赫解除總統哈迪的全國人民大會黨黨內職務並清除其親信力量,雙方矛盾加深。黎巴嫩教派斗爭惡性發展,時達半年多時間選不出總統。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肯尼亞反對黨謀求繞開現有法治框架,通過大規模抗議搞垮現政府,引發惡性對抗。贊比亞總統薩塔任內病逝,執政黨愛國陣線圍繞總統候選人之爭迅即發生內訌。

六、越朝老古四國黨繼續深化改革,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越南經濟形勢有所好轉,政府著力推進經濟轉型。越南國會完成對50名由其批准或任命的高官信任測評工作,主要領導人得票較高。越共穩步推進十二大籌備工作,修改黨內選舉制度,不允許黨員以自薦形式參選並規定選舉差額不超過30%,啟動中高級干部大規模交流輪崗工作。朝鮮勞動黨領導人金正恩堅持“並進路線”,高度重視民生,全面推進各領域革新,加強思想教育和內部穩定。老撾人革黨成功召開九屆八中、九中全會,部署經濟社會安全等關鍵領域工作,謀劃國家長遠發展戰略,著力推進十大籌備工作。古共堅定不移地推進模式更新進程並為此進一步更新黨內觀念、加強政府能力建設,努力創造財富,推進社會公平、公正。

幾點看法

一、政黨政治中的選舉民主危機日益突出

一方面,選舉民主的形式在多國得到普遍遵守和堅持,但是選舉以及由此產生的政黨輪替的積極作用卻進一步弱化。選舉產生不了令民眾滿意的有能力、有擔當的執政黨和領導人,無論哪個黨上台都解決不了國家面臨的現實經濟社會問題。另一方面,選舉不但不能彌合社會分歧,反而固化黨派斗爭。一些反對黨熱衷於在議會內搞對抗,逢執政黨提案必反,嚴重影響政府施政。美國共和黨寧願聯邦政府關門,也不願對民主黨做出讓步。一些反對黨傾向於體制外抗爭,動輒組織大型示威抗議,號召罷工、罷市、封鎖道路甚至阻礙政府政黨運轉。

二、全球經濟低速增長加劇了執政黨治理能力危機

當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多國經濟增長乏力,社會矛盾和問題較前更加突出,使執政黨調和社會矛盾、凝聚社會共識、整合政策訴求的難度加大。主要表現為,一些黨推選不出有能力、受歡迎、執行力強的領導人,社會號召力、領導力弱化。一些黨提不出針對性強的施政綱領和治國策略,難以取信於民。法國總統奧朗德、總理瓦爾斯的“社會自由主義路線”飽受社會黨內左翼及下層社會詬病,兩人的民意支持率都不超過30%。此外,還有一些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不能有效貫徹落實中央決策,組織動員和宣傳能力不強,難以引導社會大眾支持黨的政策。

三、政治體制和發展模式之爭使政黨斗爭更加激烈

全球范圍內對西方民主制度和發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延伸到政黨政治領域,誘發和激化了政黨間對於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治理模式的爭論。在政府與市場關系上,傳統左翼政黨堅持擴大政府干預,右翼政黨則維護自由競爭原則,一些主流政黨雖謀求兩者兼顧並根據需要有所側重,但實踐中遭遇各種阻力和困難。反體制政黨更是熱衷於抨擊現行政治體制,一味撈取選票和政治利益,無意也無法提出替代方案。政黨間的體制和模式之爭,實際上反映了金融危機影響長期化的背景下,民眾利益訴求更加多元化、碎片化,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妥協性和包容性下降的現實。

四、社會思潮趨於保守內顧,牽動政黨政治走向

在歐洲,下層民眾特別是藍領工人受經濟低迷影響和沖擊較大,思想日趨保守,對移民和地區一體化政策持反對立場。選舉中,這部分民眾更傾向於投票支持政策主張排外、激進的政黨,助長了極端政黨在歐洲的快速發展。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原有的地區、族群矛盾因經濟形勢困難更加凸顯,加之一些政黨時常利用族群矛盾挑起黨爭,弱化了民眾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度、削弱了中央政府控局能力,使極端主義、民族分離主義勢力有能力不時沖擊政壇,影響地區安全形勢。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