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14年全球十大新聞事件

張凱 蘇童

2015年01月09日14:4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

2014年10月20—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京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共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從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將改革與法治作為新時期治國理政的左右手,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改革動力和堅實的法律保障。十八大以來,黨的反腐敗力度史無前例,反腐敗機制日臻完善,為新時期中國的法治建設增添了最有力的注腳﹔國家憲法日的確立更是將依憲治國的法治意識植入全社會的血脈之中。中國的改革方舟離不開法治的舵手,也唯有黨紀國法之高懸,才能破除權力尋租之積弊,為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保駕護航。

2、烏克蘭危機引發地緣政治對抗

自2013年11月以來,烏克蘭先后經歷街頭暴力、政權更迭、克裡米亞脫烏入俄、政府軍與東部反政府武裝沖突不斷等亂象,不到一年這一東歐大國便陷入四分五裂、危機四伏的窘境。此次危機不僅將烏克蘭推向崩潰的邊緣,而且還引發了冷戰結束以來最為嚴重的大國地緣政治對抗。而在這場地緣博弈的棋局上,曾處於輿論浪尖的亞努科維奇、波羅申科等烏克蘭政治領袖似乎都成了過眼雲煙,烏克蘭則演變成美歐與俄對弈的一枚“棋子”。一時間,“冷戰”鐵幕重新降臨歐洲,一出大國政治的悲劇正在上演。烏克蘭危機久拖不決,已非其國內政治對抗這麼簡單,很大程度上是美歐擠壓俄戰略空間所致。因此,危機的解決也遠非烏克蘭一國之力所能及,利益相關方達成政治妥協才是關鍵。

3、“伊斯蘭國”異軍突起

2014年的中東依舊充斥著動蕩與不安。敘利亞危機持續發酵、巴以雙方再起爭端、伊朗核談判步履維艱,但其中最引人關注的還是伊斯蘭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的異軍突起。這個孵化於伊拉克基地組織的中東新魔,閃電般奪取了敘利亞和伊拉克大面積領土,引發新的地區人道主義災難,迫使已從伊拉克撤軍的奧巴馬政府重返中東。但美國主導的“空中打擊”有如隔靴搔痒,裝備精良的伊拉克政府軍卻一觸即潰,而破釜沉舟的庫爾德人在用血肉之軀與“伊斯蘭國”殊死抵抗的同時,仍擺脫不了深陷大國博弈的歷史宿命。如今,“伊斯蘭國”的出現嚴重打亂了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而各方圍繞如何打擊這一極端恐怖組織仍意見不一,矛盾重重。可以預見的是,“伊斯蘭國”將持續成為地區軍事沖突和政治博弈的焦點。

4、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

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首先在幾內亞爆發,爾后橫掃利比裡亞、塞拉利昂、尼日利亞和馬裡等西非國家,西班牙、美國等發達國家亦出現感染病例。截至12月24日,在以上國家共有19497人受感染,其中累計死亡7588人。西非三個重災區——幾內亞、利比裡亞和塞拉利昂,死亡率高達76%。此次埃博拉疫情傳播速度之快、影響范圍之廣可謂“史無前例”,西非國家也因此遭受重創。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國家和非洲地區組織緊急應對,中國、美國、歐盟、世界衛生組織等國家和國際組織紛紛施以援手,向受災國提供醫療衛生公共產品,並借此提高在非洲的軟實力。雖經各方努力,疫情有所緩解,但若西非國家仍動蕩不安、治理頑疾無法化解,那麼埃博拉及其類似流行性疾病仍會困擾其經濟社會發展。

5、馬航MH370失聯成空難“謎團”

2014年3月8日凌晨,載有227名乘客的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由吉隆坡飛往北京的途中與空中管制失去聯系,隨后有26國參與緊急搜救行動,但都無功而返。其間,恐怖分子劫機、飛行操作失誤、一場政治陰謀等有關飛機失聯的各種推測充斥坊間,然而似乎沒有一種推測擁有確鑿証據加以支撐,致使馬航MH370成為人類空難史上的一大“謎團”。10月10日,澳大利亞交通安全局發布的關於馬航MH370的中期報告確認,MH370航班因為燃油耗盡在印度洋上方低速盤旋后最終墜入大海。但飛往北京的航班緣何會在印度洋迷失並沒有給出官方解釋。“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雖因時間流逝,馬航已淡出輿論焦點,但乘客親屬卻依然翹首企盼。當然,等待的或許已不再是與家人的團聚,而是人機在何方的真相。

6、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祭

2014年6月2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紀念日,國際社會紛紛開展主題各異的紀念活動,旨在反思歷史、祈望和平。因帝國競相爭權奪利所引發的一戰使諸多國家遭受戰火摧殘,上千萬人命喪黃泉,可謂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然而,百年易逝,沖突難消。在歐洲,美俄對抗加劇﹔在中東,伊拉克戰火連連﹔在東亞,日本右翼黷武傾向日濃﹔在全球,恐怖勢力陰影籠罩。總之,這個世界並不太平。“歷史不會重演,卻有律動”。紀念一戰和反思歷史,不是刻意將當前的國際政治現實與一百年前進行比對和聯系,而是要向國際社會警示戰爭和暴力的危害,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避免世界大戰重新登上歷史的舞台。

7、金磚合作開創國際金融秩序新局面

2014年7月15—16日,金磚國家第六次領導人峰會在巴西舉行,會上通過《福塔萊薩宣言》,宣布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旨在為以新興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融資支持並維護其金融秩序的穩定。此前,西方國家唱衰金磚的論調不絕於耳,一度導致國際社會對金磚合作前景的信心有所下降。然而,金磚並沒有因西方的冷眼旁觀而“褪色”,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繼續提升,在重大戰略性問題上彼此協調的力度不斷加大。此次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的設立可謂開創了國際金融秩序重塑的新局面。可以預期,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理念,金磚合作可以彌補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的不足,推動國際格局向公正合理方向發展。從長遠戰略視角審視,金磚合作無疑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

8、蘇格蘭獨立公投失敗

2014年9月18日,鬧得沸沸揚揚的蘇格蘭獨立公投最終以失敗落下帷幕。雖然英國得以保持統一,但無論是卡梅倫的得償所願還是薩蒙德的“壯志未酬”,都掩蓋不了這個曾經作為“日不落帝國”的黯然衰落。然而,這場獨立大戲的影響並未消弭,英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向中央政府“爭權奪利”的勢頭此起彼伏,引發了聯合王國憲政結構的危機﹔與此同時,盡管蘇格蘭人文明和平的公投自決顯示出西方民主政治的成熟,但仍對歐洲其他各國的分離勢力起到了負面示范效應。從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到法國的科西嘉島,再到德國的巴伐利亞,血脈僨張的民族主義讓整個歐洲大陸躁動不安。在這個崇尚個人逐利的年代,民族分離勢力對主權國家的挑戰已然成為多民族國家必須直面的重大問題。

9、國際油價暴跌牽動各方神經

自2014年6月中旬以來,受全球經濟疲軟、石油輸出國組織供應強勁、美國頁岩油產量激增、地緣政治博弈等多重因素影響,國際油價一路下行跌破60美元/桶的關口,跌幅已逾45%。油價暴跌雖對石油需求大國是利好消息,但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則因此嚴重受挫。俄羅斯、伊朗、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等諸多面臨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國家無疑會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美國新能源產業和頁岩油開發也會因油價下跌面臨腰斬風險。倘若原油價格持續走低,諸多石油生產項目亦會被迫推遲,全球能源產業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未來油價走向何方既要看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也要看地緣政治博弈能否走出僵局。然而,無論如何,油價回歸合理水平或許才符合各方利益。

10、中國主場外交重塑亞太格局

2014年5月20—21日,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在上海舉行﹔11月5—11日,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從深春到初秋,中國國家領導人誠邀各方佳朋貴賓,共商合作發展大計。黃浦江邊,搭建地區安全合作新架構,構建“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博得友鄰共鳴﹔雁棲湖畔,傾力注入400億美元絲路基金,打造惠及各方的“一帶一路”引發全球熱議。從“亞信”到APEC,中國的大國外交以價值認同推動安全互信,以經濟合作促進繁榮共享,完成了從國際接軌者到規則制定者的華麗轉身。以和平與發展為軸心的新型大國關系和新絲綢之路更是兩翼齊飛,重新塑造亞太新格局。弘揚中國理念,拓展中國實踐,作出中國貢獻,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添彩。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