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徐先榮:飛行員健康守護者

趙建強 李 翔

2015年01月07日08: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師長,你們師這名尖子飛行員,手術后的身體恢復、康復訓練,還有心理狀態都非常好。我們的鑒定結論是——他可以復飛啦!”筆者按預約時間來到徐先榮辦公室門口,他正向飛行部隊領導打電話報喜訊。採訪的兩個多小時裡,他接了七八個電話,都是各部隊領導或航醫打來的。他最大的牽挂始終是一線飛行員的健康,最大的不安永遠是不能及時解答基層航醫的疑難,而他最大的喜悅莫過於戰勝航空疾病,托舉“天之驕子”重返藍天、安全翱翔。

傾情事業 悉心呵護空天衛士

1979年,徐先榮考入第四軍醫大學航空航天醫學系,1984年進入空軍總醫院工作,到今年已是第35個年頭。35年裡,我國的臨床航空航天醫學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徐先榮和同事們更是取得了諸多行業公認、亦可永載中國航空航天醫學史冊的突出業績。

與普通科室不同,空勤科的患者都是國家和軍隊的“寶貝疙瘩”——飛行員。徐先榮說,特殊的崗位、特殊的服務對象決不允許自己和團隊出現任何一點紕漏,也就要求他們必須付出更多。

飛行員日常訓練任務重,來趟空軍總醫院不容易,入院后檢查項目多、時間緊張,一直是他們心裡的一件“撓頭事”。為此,他帶領團隊積極協調機關和兄弟科室,逐步形成了24小時候診和空勤“直通車”服務模式,減少院內周轉環節,大幅提升了空勤診療效率,全力把空勤科辦成名副其實的“飛行員之家”。

一些飛行員的身體狀況既可鑒定為合格,也可鑒定為不合格,這種情況最讓醫生頭疼。把關過嚴會給部隊戰斗力直接帶來損失,把關不嚴可能會埋下安全隱患,如何把握好這個“度”,對空勤科醫生要求甚高。

不久前,他們為一名飛行員成功實施了聽神經瘤手術。按慣例,術后要停飛。徐先榮沒有輕易下決定,而是帶領科裡同事反復細致地研究論証,最終放飛了我國首例此類疾病愈后飛行員,在國內外同領域引起轟動。

飛行員病愈歸隊后,徐先榮和同事們還要長期進行跟蹤隨訪,也時常會接到部隊領導、航醫打來的電話。盡管這種電話一天要重復十幾遍,他卻從來都樂此不疲。

徐先榮每年還會拿出1/3以上的時間下部隊調研,帶著骨干去飛行現場、療養機構和聯勤醫院指導幫建、巡診服務、調研數據,為更好地改進航空醫學技術積聚更多實踐經驗。不懈的探索和厚實的積累,讓徐先榮成為臨床航空醫學界的首席專家。他不僅全程參與了我國航天員教練員、首批預備航天員、首批女預備航天員、第二批預備航天員的臨床醫學選拔和高性能戰斗機飛行員改裝體檢、試飛員選拔工作,還作為解放軍總后勤部指定的專家,主持完成了全軍高性能武裝直升機飛行員的改裝體檢任務,並參與了總部有關航空醫學制度、標准和規范的制定。

銳意創新 融合發展攻克疑難

對於隻能獨立發展的各國軍事航空醫學而言,創新突破始終是最緊要的現實任務。而在我國現階段,融合式發展越來越成為聚力攻堅、破解疑難的關鍵。

在做好日常診療、體檢鑒定工作的同時,徐先榮和他的團隊一刻都未放鬆過科研創新的腳步。多年來,他陸續發表論文270余篇,榮獲軍隊科技進步和醫療成果獎11項。他還主持起草了我國首部國家《職業性航空病診斷標准》和首部國家軍用標准,系統提出的《鼻竇氣壓傷臨床路徑》成為我國首個航空醫學臨床路徑。

徐先榮深知,理論創新成果再多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最重要的還是臨床應用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必須符合戰斗力標准。

十年前,徐先榮下部隊調研時就發現,飛行員空中暈厥往往是造成飛行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長期困擾飛行安全的重要航空疾病之一。從那時起,他就致力於飛行員空中暈厥相關疾病的攻關實踐。他帶領團隊一邊查閱整理出大量數據資料,一邊利用臨床診療和下部隊等機會作了大量的實驗和科學論証。僅用兩年,就成功研制出飛行員推拉效應模擬器,為空中暈厥系列問題研究提供了極大幫助。2008年,這套模擬器一舉獲得國家發明、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三項專利。

2013年,空軍總醫院正式成立航空航天眩暈診療研究中心,徐先榮兼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一年多來,不僅為大量地方眩暈患者解除了病痛,還通過充足的病例資源,很好地促進了航空眩暈難題的破解和診療技術的發展。

在徐先榮帶領下,眩暈中心按照“擴大臨床收治和病例來源、確保科研臨床技術領先”的工作原則,大力加強與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來反哺促進航空眩暈疾病的研究診療。除眩暈病外,近年來,徐先榮還同全院各學科的臨床航空醫學專家一道,攻克了近十大類主要航空疾病難題,確保了航空疾病診斷的高准確率。治療手段也更加先進多樣,治療后的康復期大幅縮短,飛行員因病停飛率顯著降低,訓練出勤率和安全系數隨之明顯提升。

匯聚合力 激發一線造血功能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徐先榮認為,搞臨床航空醫學僅靠一個學科、一家醫院是不行的,必須樹立“橫向四通八達、縱向頂天立地”的大航衛觀念。“橫向四通八達”,就是要從院內到院外,每一項輔診或手術,每一次會診或研討都能得到兄弟科室、友鄰單位的信賴支持和鼎力相助。

2009年,空軍總醫院借助全軍臨床航空醫學中心成立30周年這一契機,舉辦了一場國際航空航天臨床醫學學術會議。來自法、德、荷、希、奧地利、新加坡和國內陸海空、民航、醫學院所的24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場面聲勢之大、受關注度之高行業罕見。“其實,我們真正的目標不是辦一場前所未有的行業盛會,也不光是展示30年發展壯大的崢嶸與輝煌,而是要把這次大會作為‘焊接點’,把全軍全國乃至國外航空航天醫學的優勢力量聚攏在一起,為我所用、助我發展,更加有力地保障航空兵部隊核心戰斗力。這幾年,國內航空航天醫學領域的通力協作和整體事業的蓬勃發展,充分証實了我們的判斷與選擇,”徐先榮說。

“縱向頂天立地”,就是要密切配合衛勤機關,高效落實各級首長的衛勤戰略意圖,立足現行聯勤體制穿針引線,緊密連接基層航衛終端形成高效保障力。

基層航醫、療養機構、體系醫院是臨床航空醫學的基層終端,也是日常維護飛行員健康的主力軍。如果這三支隊伍的能力素質不過硬,就會造成該放飛的不放,損失飛行出勤率和訓練質量﹔不該放飛的卻放了,放大隱患和事故概率。對此,徐先榮按照總部、空軍衛生部門和醫院的指示要求,組織設有空勤科的體系醫院、療養機構和一線航醫,每年舉辦一次國家一類繼續教育學習班,進行航衛技能培訓,介紹分析一年來行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典型病例。同時,充分利用醫院臨床航空醫學研究生培養點,鼓勵基層航衛人才學習深造,激發一線隊伍造血功能。為暢通基層航醫與專家的溝通渠道,他們還發起了“直通專家熱線”,鼓勵大家遇到棘手問題時,隨時通過電話、傳真或遠程會診系統向臨床航空醫學團隊的專家們請教求援。

幾年下來,徐先榮和他的同事們已經同基層航衛保障終端建立起順暢高效的通聯反饋和協作防范機制,常態化臨床航空醫學知識培訓和技能帶教也已發揮出積極作用。把分散在基層的保障力量連成了線,又把線織成了面,匯聚起各方力量、激發出群體智慧。徐先榮說,“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把這份光榮的強軍事業做大做強,才能無愧於維護保障空軍核心戰斗力的使命擔當”。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