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6日03:50 來源:南方日報
茅洲河中上游的一部分,也是正在進行整治的干流施工段部分。何俊 攝
清潔工人正在清理河道旁的垃圾。 何俊 攝
站在光明新區風景北路橋上往下看,是茅洲河中上游的一部分,也是正在進行整治的干流施工段部分。兩岸石頭砌好的河堤延展下去,剩下的黃土裸露部分尚需進行綠化。從2014年12月22日起,已經完工的污水箱涵開始啟用,污水被截留進箱涵后送到燕川污水處理廠。
光明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是深圳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流域保護和治理與深圳市其他區域的河流有相似性:人口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導致茅洲河流域遭受了嚴重的污染,河流水質惡化嚴重。
茅洲河污染綜合整治也已連續兩年列入省挂牌督辦10個重點環境問題,要求在2015年基本達到V類水體標准。隨著2015年的到來,這一目標是否能實現?最終讓這道“疤痕”彌合?我們選取了光明新區轄區范圍內的茅洲河治理情況進行深入了解。
人口及產業遠遠超過環境容量
“我曾經到茅洲河的上游發源地調研過,源頭水質很清很小,慢慢經過支流的匯入,水流變大,越到下游水質就變得越差。”光明新區一名環保人士告訴記者。
據了解,茅洲河發源於深圳市羊台山北麓,自東南向西北流經石岩、公明、光明、鬆崗、東莞長安、沙井,然后在沙井民主村入珠江口伶仃洋。茅洲河干流自石岩水庫壩下至珠江口河段總長31.29公裡,其中流經光明新區段長約14.8公裡,為茅洲河中上游段,流域面積145.9平方公裡。茅洲河在光明新區共有一級支流12條,從上游到下游分別為玉田河、鵝頸水、西田水等。
這一流域內,人口及產業遠遠超過環境容量。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新區GDP為成立之初的4.3倍,人口近百萬,商事主體(包括個體戶、第三產業等)6萬余家。轄區內每天集中供水超過20.71萬立方米,污水排放總量達14.78萬立方米。其中,有治理設施的工業廢水排放企業140家,每天產生的工業廢水量約3.7萬立方米。而由於原特區外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生活污水對茅洲河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同時,流域內違章養殖及規模化養殖業也帶來嚴重的面源污染。
記者了解到,根據深圳市地表水水環境功能區劃,茅洲河從石岩水庫以下至入海口,主要功能為一般景觀用水和農業用水,燕川斷面以上(光明新區段)水質目標為Ⅳ類,燕川斷面以下水質目標為Ⅴ類。目前,茅洲河水質惡化嚴重,干流、支流水質均劣於V類水標准,已完全不符合水質使用功能,主要超標污染物為氨氮、總磷等生活型污染物。
支流治理河道總長47.33公裡
茅洲河的污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廣東省對茅洲河治理提出的督辦目標是,2015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5%以上,年底主要污染物達到國家地表水V類水標准。
“茅洲河流域污染治理,我們是從工程治理、產業轉型升級及加強監督管理三方面開展工作。”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到2020年,光明新區轄區內茅洲河綜合整治工程將基本完成。按照河流綜合整治規劃,光明新區將建立干支流防洪工程體系,包括水庫、防洪閘、泵站、水文水情測報系統等,有效減免區域洪澇災害,干流達到100年一遇,一級支流達到50年一遇。“並恢復河流天然生態環境,通過實施水質改善系統,治污、減污、提高河水自淨功能,使茅洲河成為一條健康河流,為光明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以構建生態景觀“一軸(茅洲河干流軸帶)、四帶(樓村水、新陂頭河、東坑水、鵝頸水四條綠道)、六區(6個綠化分區——自然喬木林區、野生趣味喬木林區、耐淹灌木區、花木草叢區、濕生水生植物濕地區和草坡區)、多節點(茅洲河干支流沿線設置的多個景觀節點)”為目標,茅洲河干流是連接石岩至伶仃洋的水生態走廊、生態景觀主軸﹔四條一級支流是連接茅洲河至東部和東北部的自然生態圈。
據了解,茅洲河水環境綜合整治按照先干流、再支流的建設次序正逐步實施。總投資17.5億元的茅洲河干流中上游段綜合整治工程已於2012年底開工,由市水務局負責實施,截止今年12月底,已累計完成了65%的工程量,完成工程投資超過8.3億元。
為配合市水務局開展的茅洲河干流中上游段綜合整治工程,光明新區茅洲河沿線的征地拆遷工作於2013年4月17日全面啟動。目前,新區已完成了茅洲河干流兩岸箱涵施工作業面23.31公裡的土地整備,佔全面箱涵施工作業面的82.66%。
“支流如果不治理好,將嚴重影響到干流的治理效果。”新區一名茅洲河工程建設人員強調說。在茅洲河支流鵝頸水綜合整治工程的施工現場,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治理工程通過沿河截污、底面干砌石硬化及沿河景觀等三板斧“,該工程預計在兩三年內完工。
據了解,光明新區轄區范圍內茅洲河支流整治工程已全面啟動,治理河道總長47.33公裡,總投資約16.2億元。按照《深圳市防洪潮規劃修編及河道治理規劃》,新區流域內所有支流在2020年前完成整治。
加大管網建設力度改善水質
“我們常說源頭活水來,如果加大管網建設的力度,來的不是污水,河道的水自然就清了。”新區一位環保人士強調管網實現全覆蓋的重要性,“現在光明新區管網骨架已經搭起來了,“毛細血管”還要再健全。”
據了解,自2010年10月光明污水處理廠建成通水后,光明新區實現了污水處理率“零”突破。截至目前,茅洲河中上游共建設了公明污水處理廠、光明污水處理廠、燕川污水處理廠以及樓村人工濕地,總處理能力達到了44萬立方米/日,總體上能滿足光明新區污水處理的需要。
在污水管網建設方面,光明污水處理廠配套污水干管共95公裡,工程投資約5.64億元,已建成使用。燕川污水處理廠配套污水干管總長約52公裡,工程投資約2.73億元,已建成使用。
此外,新區污水支管網計劃建設長度為560公裡,總投資約30億元。其中污水支管網一期工程(含白花、圳美、新羌、樓村、田寮5個社區)管網長度共70公裡,總投資3.35億元,該工程已於2012年1月正式動工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污水支管網二期工程(含逕口、翠湖、甲子塘、塘家、紅星5個社區),管網長度約50公裡,總投資為3.33億元,目前已完成80%的工程量,預計今年全部建成。轄區其余18個社區的污水支管網建設目前正按市投資計劃開展前期工作。
有專業人士建議管網建設可以實行廠網一體化建設,“片區污水處理廠和管網一體化,建小型污水處理廠,就近治理就近排放,這種做法可以實現資金少、效益好。”
由於現有的污水廠尾水作為生態補水無法達到整治目標—V類水標准,有關人士也建議盡快開展河道生態修復研究,恢復河道的自我修復、自我淨化功能。同時,定期補充干淨水源,促進河流水質改善。
將開展全流域的河道監測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與2012年相比,2013年茅洲河光明新區段干流生活型污染指標濃度略有改善,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道綜合整治、污水收集管道建設等基礎工程對河流水質的改善作用。
有專家指出,茅洲河污染綜合整治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程,待河道清理、管網建成使用后,河道建立起自身的生態修復系統,河流水質才能真正改善。
“治污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產業調整、工程治理、土地整備、城市管理等等,需要形成合力。”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其中產業是源頭,需要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流域內企業、規模化養殖業達標排放﹔加大對非法養殖的清拆力度,減少非法養殖造成的面源污染。
記者了解到,為了發動社會力量投入到環保中,2014年光明新區建立了“環保違法黑名單”制度,即強化企業自律,推進污染治理的一種手段,將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環境污染問題的企業記入黑名單,及時予以公開曝光,通過加大巡查頻次和採樣頻次以及其他限制措施,幫助企業完成污染治理任務,做到自覺遵章守法。據了解,2014年6月,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頒布《光明新區環境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按季度在新聞媒體上集中曝光環境違法企業名單,並通過市人居委將嚴重環境違法及拒不執行處罰決定的企業信息錄入銀行誠信系統,限制其信貸行為。截止2014年第三季度已曝光公示77家違法企業。
“我們准備開展全流域的河道監測。”光明新區城市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准備“把脈”茅洲河流域各河流水質的污染情況,新區將對茅洲河干流及12條支流開展了全面的水質監測工作,選取了100個河流的監測斷面,通過監測結果科學分析監測斷面水質與沿河污染源排放的關系,為后續的河流污染整治提供科學的依據。
南方日報記者 柳艷 通訊員 令雲芳
(來源:南方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