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14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

高鐵輻射致不孕、瓶裝水暴晒有毒等入選

2015年01月06日09:2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2014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

吃一碗方便面得花32天解毒,高鐵輻射嚴重致女性“不孕”,瓶裝水暴晒后析出有毒物質不能喝,WiFi輻射會損害健康……這些謠言您看著眼熟嗎?昨日,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市科協、市科技記協聯合發布2014十大“科學”流言榜。

榜單中,涵蓋了交通、環境、家裝、食品安全、轉基因、兒童用藥等日常生活的多個領域,此外還包括如埃博拉病毒、世界末日等熱門話題。關於埃博拉的流言中,一則稱“感染埃博拉變僵尸”的傳言引發很多網友的恐慌。我國援助塞拉利昂醫療隊隨即對此流言進行澄清:所有感染者最明顯的特點是身體極度乏力,患者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坐起來,埃博拉患者死后詐尸、變成僵尸的說法毫無依據。

十大流言中,有關輻射損害健康的謠言就佔到三條。包括地暖輻射致白血病,高鐵輻射嚴重致女性不孕以及WiFi輻射損害健康。其中,去年有關高鐵輻射的傳言一度鬧得沸沸揚揚,但實際上高鐵的磁場屬於非開放磁場,它的感應磁場是封閉的,輻射量很小,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市科協副主席劉曉勘介紹,此次發布的十大科學流言是從市科協全年發布的“科學”流言榜中最終篩選出來的。從去年開始,市科協每月都會發布一期科學流言榜,每期上榜10條流言,全年共發布120條科學方面的流言。所有這些流言都是經過科協的專家評審委員會據其傳播廣度和危害性評判而出。多數評選出的科學流言都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如養生保健、大氣污染等方面。

劉曉勘表示,根據每月流言榜發布規律,專家發現網絡謠言正轉向基於互相信任的朋友圈間的傳播方式。很多人接觸網絡謠言,已不是從陌生網站而是從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並轉發,從而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的。

根據目前的網絡謠言傳播新方式,今年開始市科協也將不定期開展相關主題活動,持續發布每月度的“科學”流言榜,並與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加強各類合作,面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增強人們辨識謠言的能力。

鏈接

2014年十大“科學”流言

一、冬天也不好過,地暖輻射竟會致白血病?

真相:地暖其實就是在地板中均勻鋪設熱媒,比如熱水管、電纜等,利用熱輻射的原理,達到取暖的效果。熱輻射只是熱傳遞的一種方式,且隻有熱輻射可通過真空傳播,這種輻射中沒有化學物質,不會對人有傷害。

二、聽著就嚇人,霧霾不散是因為“核霧染”?

真相:霧霾難散主要影響因素為氣象條件。我國鈾煤的鈾含量基本上都在2%以下。鈾元素本身不易被氧化,不會變成粉塵。

三、食品添加劑又中招,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

真相:調味包中即便是添加了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等防腐劑,隻要在國標范圍內就沒有問題。業界一般用食品級聚乙烯(PE)作為方便面紙杯最內層的涂層,低於100℃不會釋放有害物質。方便面中的添加劑正常的人體代謝就能排出。食品添加劑並不是“毒”,隻有使用不當時才會造成危害。

四、高鐵是非多,輻射嚴重致女性“不孕”?

真相:高鐵的感應磁場是封閉的,輻射量很小,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無論是列車的哪一個部位,電場強度均遠低於我國作業場所工頻電場衛生標准每米5伏特。且我國高鐵的車皮材料由鋁合金和鐵板材料構成,本身就可很好地屏蔽輻射。

五、瓶裝水也不省心,暴晒后析出有毒物質不能喝?

真相:目前市面上90%的塑料瓶裝飲料採用PET材料作為瓶體材料。PET的結構相當穩定,其熔化溫度超過250℃,要發生化學變化至少要在100℃以上,汽車內顯然達不到這樣高的溫度。

六、WiFi人人用,輻射會損害健康?

真相:最常見的無線路由器,其工作功率在幾十到上百毫瓦之間,比普通手機的功率小(手機最大輻射功率可達2瓦)。符合標准要求的設備在正常使用情況下,WiFi輻射對人體健康和安全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七、埃博拉病毒太恐怖,感染了會變“僵尸”?

真相:據解放軍援塞拉利昂醫療隊醫療組王冶主任澄清:“所有感染者最明顯的特點是身體特別虛弱、極度乏力,許多坐著或臥倒的患者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坐起來,埃博拉患者死后詐尸、變成僵尸的說法毫無依據。”

八、又見世界末日說,NASA稱地球將進入連續六天黑夜?

真相:仔細聽這段視頻就發現是針對美國政府Eagle Horizon演習行動(每年都會舉行的一項應急演習)的一段演說。

九、轉基因流言不斷,法國科學家証明了轉基因玉米可致癌?

真相:這是一則經常被用來說轉基因風險的網文,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在網絡上傳播。

十、兒童用藥讓人憂,吃一次抗生素7天不發育?

真相:被篩選出作為藥物的抗生素都是專門針對致病菌的,並不傷害人體正常的細胞。之所以近年來強調禁止濫用抗生素,主要是因為耐藥菌株繁殖后在人群中傳播,一旦被感染,日后治療更加困難。另外,有些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對兒童有危害,醫生們一般都會盡量避免使用。(記者 金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