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4小時滾動新聞
分享

三問虎蛙稻

2015年01月05日01:03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三問虎蛙稻

  2013年6月,在第十三屆優質大米交易會上,寧都縣東山壩鎮小源村裡種植的虎蛙稻奪得大會最高獎項——中國健康大米金獎。從此,虎蛙稻一舉成名。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緣何種出世界金獎?日前,記者走進東山壩鎮小源村一探究竟。

  一問:

  回歸古法農耕有必要嗎?

  以稻養蛙,以蛙護稻,以蛙促稻,虎蛙稻取名於它的種植模式。虎蛙稻回歸500多年前的古法農耕技術,有必要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村民使用農藥化肥。

  “過量施用化肥,對植物體內有機化合物的代謝會產生不利影響。”該縣農糧局技術人員介紹,植物體內也可能積累過量的硝酸鹽、亞硝酸鹽,這兩種化合物對人體均有很大毒性。

  當今全社會更加關注食品安全,傳承和發揚古法農耕的精髓成為一種時尚。

  2012年,香港星布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曾華林回到家鄉東山壩鎮小源村,動員2個村小組,開展復古的“蛙稻共生”模式。

  被譽為“庄家衛士”的虎紋蛙,每天能攝食700至800多隻蝗虫、蟋蟀等30余種農作物害虫。而且,虎紋蛙對農藥比水稻還敏感,不能與之共存。

  得知虎紋蛙的厲害,曾華林花了40多萬元從廣東引進40多萬隻海南虎紋蛙,在每畝稻田裡投放1000隻。

  害虫為蛙類的天然餌料,蛙糞又為水稻提供豐富的養料,天然的食物鏈既提高稻米品質,確保糧食安全,又能減少環境污染,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問:

  “蛙鱉稻”共生有效益嗎?

  有了蛙糞,再也不用使用化肥,曾華林減少了一項重大開支。同時,與傳統水稻不同,虎蛙稻一年隻種一季,大大減少了勞力。

  “目前來看,效益很不錯。1公斤大米市場能賣160元,一畝田可獲3萬多元的產值,收入是常規種稻的15倍。”曾華林說。

  作為附屬產品的虎紋蛙,也能賣每公斤60元。從2013年開始,曾華林推出“蛙鱉稻”共生模式,在稻田增養了甲魚。

  星布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採取“公司+農戶”辦法,和當地100余戶農民簽訂合作協議,公司提供資金,農戶提供勞力,確定稻谷收購保護價,保護農民收入。如今,虎蛙稻吸引了不少村民返鄉種田。

  “以前我種30多畝田掙3萬余元,自從種了虎蛙稻后,收入能達6萬元,同時勞力還減半。”當地村民曾今明說。

  三問:

  條件多投入大好推廣嗎?

  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那麼虎蛙稻好推廣嗎?

  短短兩年,虎蛙稻在小源村兩個村小組的種植面積翻了3番,達到1000多畝。在寧都如此,但走出寧都,種植虎蛙稻就得看情況了。

  虎蛙稻種植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很高。寧都自古享有“贛南糧倉”之譽,是國家首批100個生態示范縣之一。當地天然泉眼密布,土壤肥沃,地表水質達國家一級標准。虎蛙稻種植基地選址小源村,那裡三面環山,一面靠河,周圍50公裡內無任何工業污染痕跡。

  異地種植是否會出現品質大幅度下降?這一切顯然也隻有在對虎蛙稻適生地土壤、氣候、水質等環境因素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之后才能下結論。

  同時,虎蛙稻種植初期投入較大。“引進虎紋蛙入田、安裝電子監控設備、定做專用晒谷墊等一系列初期投入將近花去500萬元。”曾華林告訴記者。對此,資金實力欠缺的村落隻能望而止步。

  從市場銷售情況來看,虎蛙稻目前還主要限於商務饋贈,銷售對象主要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大型超市,而且市場價格也還未成熟。

  廖海峰 本報記者 唐 燕

(來源:江西日報)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