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實現現代化

——專家解讀“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2013年12月04日08:5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如何實現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的設立,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各領域改革目標的科學提煉,為我國未來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是我黨首次提出,也是三中全會的一大亮點,體現了黨的政治智慧和勇氣。為了深入理解這一目標的內涵及其實踐意義,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執行副會長高小平研究員。

  記者:此次《決定》中多次提到“治理”的概念,如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等,從“管理”到“治理”,僅一字之差,其內涵有何區別?這種概念的跨越,說明了什麼問題?

  高小平:“治理”是一個古老的詞語,中國歷代都講治理,並且積累了大量國家治理的智慧和經驗,但這個概念在近二三十年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與傳統意義上的“管理”相比,現代政治學和行政學等研究將“治理”拓展為一個內容豐富、包容性很強的概念,重點是強調多元主體管理,民主、參與式、互動式管理,而不是單一主體管理。我認為,《決定》中指出的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國家治理”,是黨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維體系、話語體系和制度體系中的一個核心范疇,是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治理”要體現四個統一:黨和政府的領導與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統一,法治與德治的統一,管理和服務的統一,常規管理與非常規管理(應急管理)的統一。

  從傳統“管理”到現代“治理”的跨越,雖隻有一字之差,卻是一個“關鍵詞”的變化,是治國理政總模式包括權力配置和行為方式的一種深刻的轉變。這是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必然要求。從“管理”到“治理”的跨越,說明我國將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方面,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方面,採取具有革命性的變革,把中國帶入改革開放的新階段。

  記者:您如何理解《決定》中首次提到的“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者之間又存在何種關系?

  高小平: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定位明確,內涵豐富。“治理體系現代化”主要是指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在經濟治理體系中,就是要按照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邏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配置經濟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政治治理體系中,就是要按照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邏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揮法治在配置政治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社會治理體系中,就是要按照黨和政府領導、培育、規范社會組織,社會組織配置社會資源的邏輯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發揮社會組織在配置社會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要把治理體系的體制和機制轉化為一種能力,發揮其功能,提高公共治理能力。

  “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是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硬件與軟件的關系。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具有本質屬性,是治理結構的轉型,是體制性“硬件”的更換。隻有實現了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才能培養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同時,治理能力又反作用於治理體系,執政者、行政管理人員的能力強不強,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對治理結果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責編:王金雪、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