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林兆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2013年12月04日07:5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內涵和實踐意義

我們所說的市場,是指以商品等價交換為准則的經濟活動方式,即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體制,也是發展生產力和實現現代化的最優途徑。

所有經濟活動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優勢在於可以引導資源配置符合價值規律以最小投入(費用)取得最大產出(效益)的要求。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本質要求,是在經濟活動中遵循和貫徹價值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質就是讓價值規律、競爭和供求規律等市場經濟規律起決定性作用。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總體遵循這一規律並不斷深化。實踐証明,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能夠成功結合。市場經濟為社會主義注入蓬勃生機和發展活力,社會主義為市場經濟開辟嶄新境界和廣闊前景。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能動的、不斷向前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就在於:不僅能夠將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優勢結合在一起,而且留有很大空間,可以隨著實踐和認識的發展,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優化這種結合。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是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這種結合新的重大發展。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要求看,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絕大多數經濟領域的資源配置已基本上通過市場進行。但是,在各個經濟領域,在生產、建設、流通、消費各個環節,資源配置違背價值規律要求導致資源低效配置乃至嚴重浪費的現象還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在於現行經濟體制仍然存在不少束縛市場主體活力,以及干擾、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決定》明確指出,要“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必須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這對於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一,有利於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平等的市場准入和產權保護、公平的競爭條件和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煥發生機活力的根本保証。現在束縛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的體制障礙,主要是對民營企業的不公平待遇,阻礙民間投資的“玻璃門”“彈簧門”仍然存在﹔競爭性經濟領域的投資審批,既不利於市場機制發揮優勝劣汰的功能,也造成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一些領域存在明顯或變相的行政性壟斷,妨礙公平競爭,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領域存在准入壁壘,導致大量民間資本不得不擁擠在競爭性經濟領域,加劇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科技體制中政府與市場定位不清,妨礙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政府一方面對企業技術創新過度干預﹔另一方面在為創新營造良好環境方面作為不夠。解決體制機制中這些妨礙各類市場主體發揮創業、創新積極性問題,關鍵是要在經濟領域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進行資源配置。    

第二,有利於加快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遲緩,當前不少行業產能過剩、效益下降,究其原因,同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和干預不當、妨礙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有很大關系。例如,電力、成品油、天然氣等重要商品價格形成的行政性管制特征明顯,利率尚未實現市場化,資本市場體系不完善,等等,這些問題導致多種要素價格不能真實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變化。與此同時,財稅體制不夠合理,黨政干部政績考核過於看重GDP增長率,助長地方追求速度型經濟增長和投資沖動,加劇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政府以不當方式直接干預資源配置,也扭曲要素價格、干擾市場機制作用。根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要求深化相關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舉措。

第三,有利於建設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現在政府治理與市場功能的邊界不夠清晰,政府越位與缺位並存。政府仍然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一方面將過多時間和精力用在審批項目、招商引資等直接干預微觀經濟事務上,導致政府在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缺位﹔另一方面政府對社會事務包攬過多,沒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作用,導致政府成為這些方面矛盾的焦點。因此,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凡是市場和企業能解決的,放給市場和企業﹔凡是社會中介組織能承擔的職能,交給社會中介組織。這不僅有利於政府真正轉變職能,把重點轉到加強市場監管、增強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而且有利於鏟除滋生公職人員受賄、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的土壤和根源。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是抑制和消除腐敗現象的治本之策。

第四,有利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對外開放不僅使我國得以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有力推動國內發展,而且為國內改革提供了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規則借鑒,成為促進改革的重要動力和活力源泉。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各個領域包括貿易投資規則的競爭更趨激烈。主要發達國家正在推動新一輪貿易投資自由化談判,具有領域廣、標准高、影響大等特點。正在開展的中美投資協定談判,焦點問題是要求我國改變現行的外商投資逐案審批制和產業指導目錄方式。這些既涉及市場准入,又涉及體制改革,要求我們加快改革投資管理模式和制度創新,建立統一、公平、透明的投資准入體制,使微觀主體獲得更大的自主投資權限,使政府部門從項目審批向反壟斷和安全審查等宏觀管理職能轉變。從對外開放范圍看,我國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差距,主要在服務業領域開放。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這有利於引入競爭,加快我國服務業發展。總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適應新一輪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形勢的要求,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

(責編:王金雪、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林兆木專欄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