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創新驅動改革 治理推動發展

上海學者熱議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和《決定》

2013年11月21日15:10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原標題:創新驅動改革 治理推動發展

編者的話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一次總部署、總動員。全會勝利閉幕后,復旦大學、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等高校和科研單位,及時組織“專家論壇”,深入解讀三中全會精神。現擇其中主要觀點予以刊登,與讀者交流。

改革開放讓我們趕上新時代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夏禹龍:十八屆三中全會既然是全會,應該要貫徹“十八大”一些決議決策。所以我拿了公報跟十八大的報告,對照起來看,到底有什麼新的東西?我看下來,第一個,就是“趕上了新時代”的提法。這個提法,讓我們感受到,黨對自己的歷史地位、歷史作用有了一個非常明確清晰的認識,同時也把改革開放放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加以定位。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闡述和認知。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心宇:這次公報更加科學地認識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它裡面講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講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的基本矛盾。其中有一句話,改革開放是“使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我們黨能夠這樣開誠布公地談我們自己對所處歷史地位的認識,這樣的一種氣魄,是很令人感動的。我們曾經長期處於貧困落后的境地,通過改革開放我們趕上了時代。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一代又一代改革者與所有的參與者,使整個中國歷史大大地推進了一步,使整個中國人民的福祉大大提高了,這是我們的成就所在,也是我們以后的希望所在。

“治理”登場——改革方法論的創新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唐亞林: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通過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來實現改革的總目標。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要建設國家治理體系,首次提出要實現 “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治理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表述和理念。其背后包涵了三個重要的邏輯要點:一是制度,二是組織體系,三是能力,體現了改革的政治現代化導向。可以說,這種“制度+組織+能力”的三層次發展目標,體現了我們黨一直以來十分重視的制度績效,指明了治理現代化的具體內涵,即以能力建設為導向,以組織的功能優化為重點,以制度建設自我完善為落腳點,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獨特性。

從此次三中全會公報中,我們可以看到,“治理”所涵蓋的領域得到了全方位的拓展。報告提出的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涉及了政府有效治理、創新社會治理,還包括市場治理、司法治理、生態治理、國家安全治理、軍隊治理、黨內治理等一系列的內涵,是對治理領域的全面拓展。

報告還指出了治理的路徑是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推動國家治理,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能力導向、組織功能優化為重點的理念,從而實現最終我國制度績效的全面提升。

治理是新型改革的手段,推動治理現代化,最終可以實現治理優化制度、治理發展制度、治理成功制度,從而推動各項改革目標的實現。

改革智慧的集中體現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鐘祥財: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是對鄧小平智慧的回歸。為什麼這麼說?我覺得中國的改革,其實就是從計劃、從政府走向市場。鄧小平同志的意思也是這樣,政府管不了那麼多。因為現代經濟發展,對於知識的要求,對於風險的防范,政府是沒辦法控制的,隻能通過市場,市場既有活力,能收集和處理大量的專業知識,又能夠防范風險。

梳理一下中國改革在經濟體制表述上的變化,可以發現我們現在的“決定性”這幾個字是蠻重要的。我對於國有企業的改革一直關注,我們過去十年國企改革還存在一些問題,盡管有外部性,有世界金融危機,但其實主要還在於,我們以為短期經濟狀況改變了,我們國有企業就可以做大,其實不是這樣,你做大以后,對於企業的發展還是有問題的。還是要充分重視市場的決定性作用,這是一種理念,強調這一點,實際上是對鄧小平智慧的回歸。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熱帖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