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力促公平,發展成果惠民生
【公報摘要】
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專家解讀
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程度激發社會活力
訪談嘉賓
王國華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趙曼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關鍵詞: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王國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三次提及“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回顧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一年來的工作時,提到“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時,再一次提到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各項工作時,公報第三次提出,要“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充分說明,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點。
關鍵詞:社會治理
王國華:在社會事業改革領域,全會公報將原來的“社會管理”改為“社會治理”,一字之改,深具新意。由“管”到“治”,是“順勢而為”向“主動作為”的轉變,為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創造安定有序的社會秩序確定了“新抓手“。意味著今后在社會事務方面,政府的角色定位將發生轉變,由居高臨下、大包大攬的主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協調者和倡導者,將改變過去單向管控、一味維穩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創新社會治理,要敢於直面矛盾和問題,依法、公正、切實解決矛盾和問題,消除產生社會不公和社會矛盾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礙,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和諧社會才有保障,經濟發展才有可能。
社會治理與民生緊密相連。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點﹔良好的社會治理又是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要保障。
趙曼:社會治理是社會建設中的關鍵問題。一是服務優先。依托社區既有的工作網絡,變坐堂服務為主動服務,變常規服務為特色服務﹔二是公共治理。重點是建立緩沖機制,搭建溝通平台。在基層,與矛盾直接接觸的是社會組織,應讓其走到前台,使矛盾消解在源頭。例如,在街鎮、村居、企業成立平安協會,形成社會矛盾的“第三方”調解組織,可以降低社會運行成本和管理代價。
關鍵詞:更公平
王國華:改革開放35年來,人民群眾都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受益,但也不可否認,我國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反映社會公平的基尼系數已多年超過警戒線並接近危險線,不少底層、邊緣群體甚至因為失業、失地、失去健康而權利、利益受損。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成為突出社會問題,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成為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穩定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巨大挑戰。深化改革、發展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關鍵詞:可持續
趙曼:全會公報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首次將“可持續”放在了“社會保障制度”之前。
過去,“可持續”一般是指社會保障基金的可持續,即社會保障財務中長期的收支平衡,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所強調的不僅僅只是“社會保障基金”的可持續性,更強調“社會保障制度”本身的可持續性,后者的核心內涵是十八大報告中提到的“公平性、流動性和可持續性”這“三性”的統一,進一步強調了增強制度的公平性。
全會公報把社保事業發展的思路從求“量”調整到求“質”,無疑極具遠見。
今后,社會保障改革的重點應是三個方面:
一是構建“全覆蓋”社會安全網絡。這張安全網應縱貫養老、醫療、就業、社會救助和福利等領域,尤其是要更多地關照低收入群體。
二是在政策、制度、體制層面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在更高層面、以更大強度加快打通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轉換路徑,加快城鄉統籌步伐。
三是增強社保體系公平性。這應放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首位。需要重點關注的,主要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領域。包括實現各類群體的全覆蓋,彌合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基本保障待遇的差別,實現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雙軌制“並軌”,等等。
關鍵詞:民生“三最”
王國華: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民生“三最”,公報列舉了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醫療等領域,這都是當前老百姓最為關注的,也是今后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比如,要健全促進就業和創業的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最近進行的企業登記制度改革,就是要使經濟增長有活力,促進創業有動力。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就是要使低收入者有保障,收入增長要適應我們的財力和經濟發展能力,還要有效率。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要讓養老金得以持續,需要保障的能夠得到保障。
趙曼:民生“三最”,涵蓋了絕大多數人以及絕大多數的民生事項,是基本民生。要抬高基本民生的重心,包括在教育、就業、社保、醫療等民生大項提質、提速或增加優質選項,同時要促進民生導向性的產業轉型與升級,發展以智慧、綠色、健康、時尚為特征的新型產業。這樣,使民生建設有了物質載體,還有可能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實現永續發展。
(記者 李先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