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從來都是攻堅克難。
35年改革,一路闖關奪隘。今天深化改革,更要勇往直前。
“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彰顯出我們黨迎難而上的決心和信心。
改革又到闖關時。
深水前行,改革任務更加艱巨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點上,放眼過去改革的豐碩成果,我們精神振奮﹔面對未來改革的艱巨任務,我們心情並不輕鬆。
改革行至“深水區”——兩難問題突出,改革與發展問題相伴,經濟與社會矛盾交織。
我們剛剛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發展的任務依然繁重,卻發現要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中國能不能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
鋼鐵產量第一、煤炭產量第一、水泥產量第一……面對眾多“中國制造”贏來的世界第一,我們高興並糾結:處於價值鏈低端的尷尬,缺少“中國創造”的遺憾,資源環境代價的沉重,告訴我們轉型比增長更難。
要穩增長也要調結構,要發展經濟也要保護環境,要推進資源價格市場化也要抑制通貨膨脹,要提高勞動報酬也要控制企業運營成本……改革方案的制定既要敢於取舍,又要“優中選優”。
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了,但對“分配不公”的抱怨也多起來。城鄉居民收入跑贏CPI、跟上GDP,但“被增長”、“被平均”的聲音從未消失。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期待越來越高。
“如果說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是‘帕累托改進’,絕大多數人能從改革中受益。那麼現在,改革越來越會成為‘卡爾多改進’,利益增進和利益調整並存,兩難情況越來越多。” 中國(海南)改革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改革進入“攻堅期”——改革面對的全是難啃的硬骨頭,任何一項改革都要破解錯綜復雜的矛盾,都要突破認識和利益的掣肘。
“硬骨頭”,硬在改革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單兵突進式的改革已經很難成功。
一本小小的戶口簿,牽動著多少人的命運起伏,阻礙著多少人真正從農民轉為市民。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今天,戶籍制度的纏繞急需解開,基本民生服務的均等化、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需加快,讓更多早已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享有平等的市民待遇。
“硬骨頭”,硬在改革已不是簡單的應急,而是長治久安的制度建設。
超過10萬億元的地方債,會不會引發債務危機?地方政府為何患上“舉債依賴症”?看似近兩年方才凸顯的矛盾,背后指向長期以來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地方政府功能過度經濟化、政績考核“唯GDP論”等深層次因素,需要全面改革財稅制度、政績考核制度,轉變地方政府職能。
硬骨頭,硬在改革已不能只是利益的增進,而必須對現有利益格局進行調整。
改革本來就是利益的調整,深水區的改革,繞不開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城鎮與農村等利益格局的全方位調整,利益調整就會有增有減。“有些不合理的做法必須果斷糾正,有些利益格局的調整則應著眼於培育新的利益,在增量上做文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佐軍研究員說。
事非經過不知難。愈難愈進,迎難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改革前無古人,深化改革就要攻堅克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