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以改革實干托舉“中國夢”
以排頭兵的擔當直面挑戰
“廣東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肩負著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希望廣東的同志再接再厲,緊緊抓住國家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機遇,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試驗區,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考察廣東期間,習總書記賦予廣東新使命。
肩負新使命再出發,在當前的改革坐標中,廣東應該如何選擇,靠什麼完成總書記的囑托?
“再宏偉的藍圖如果不落實,終究也只是停留在紙上﹔再遠大的理想如果不踐行,終究也只是失之於空想。”2013年1月17日,在廣東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上,胡春華要求,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制訂出實現“兩個率先”時間表,在科學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打好提前量,將任務逐項分解落實,突出重點、整體推進。
這次全會還特別強調,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堅持加快結構調整,多種方式推動轉型升級﹔要推動珠三角地區優化發展、粵東西北地區加快發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格局。
“廣東要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在2013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省長朱小丹強調,廣東不僅要注重總量,更要注重結構、質量和發展的可持續性與可協調性,推動轉型升級與加快發展齊頭並進。
環顧國際國內、分析形勢,反思自我、審視自身,廣東的選擇其來有自。
在去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上,改革成為不變的關鍵詞。據統計,黨的十八大報告86次提到“改革”。其中,兩次提到“全面改革”,5次提到“深化改革”。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作為“排頭兵、先行地和試驗區”,廣東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創造了巨大的輝煌,人均GDP已越過8000美元大關,邁進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門檻。然而,環視全球,中國外貿出口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作為中國第一外貿大省,“兩頭在外”的廣東,正在經歷痛苦的調整。放眼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百舸爭流。江蘇、山東等地發展勢頭強勁。天津已直逼廣州城下。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發展迅猛。審視自身,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廣東區域發展不協調的矛盾更加凸顯,珠三角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粵東西北12個城市人均GDP卻處於全國平均水平之下。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以改革牢牢夯實科學發展的基石,實現優化發展、加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廣東的經濟總量約佔全國1/8,廣東經濟每增長2個百分點就能帶動全國經濟增長0.25個百分點。同時,廣東發展質量的優化,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的1/8得到提升。
以先行地的探索深化改革
“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宣示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的堅定決心。”2012年12月7日—11日,考察廣東期間,習總書記一路發表許多振聾發聵的深刻講話,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的動員令。
“廣東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發展,就必須牢牢把握改革開放這‘關鍵一招’,用改革開放增添發展動力、增創發展優勢。”2013年10月,胡春華在人民日報發表《聚合改革正能量 增創發展新優勢》一文。自2012年12月履任廣東省委書記以來,胡春華多次強調,廣東要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在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方面進一步積極探索,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破解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實現“兩個率先”。
在中國的改革坐標中,廣東具有特別的地位。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作為“排頭兵、先行地和試驗區”,廣東屢屢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成為重大理論創新的沃土和改革的突破口。
當前,改革步入了“深水區”,發展進入了“攻堅期”,已經到了解決“發展的問題”和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同步推進的階段。(記者 周志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