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
2007年2月,DQ1205隊所在的蘇丹3/7區塊,准備推廣水平井,需要一支鑽井隊挑大梁。打水平井,鑽頭、鑽杆要在幾千米以下的地層橫向穿越,即使是在地質情況比較熟悉的大慶,打這種井技術難度都很大。而且,對於3/7區塊打不打水平井,甲方內部一直有爭議,首口水平井施工的成敗,事關蘇丹石油公司的戰略決策,甲方對此非常重視。
一開始,甲方沒想把這個任務交給李新民,因為有的井隊已經在這兒干了快十年了,DQ1205隊才來了不到一年,說實話,人家對他們不信任。
聽到消息,李新民第一時間就去拜訪甲方,帶去了對這口井的分析,還帶去了全隊所有崗位22份請戰書,向甲方表示:“我們能打好這個頭陣!”
甲方作業部總裁當時很驚訝,他問李新民:“你知不知道,這口井風險很大,幾個經驗豐富的井隊,都在猶豫接不接這個活兒。”
李新民回答:“知道,但這個活兒,我敢接!”
討論了幾天,甲方最終決定,把這口井交給DQ1205隊。宣布決定的同時,作業部總裁也扔出一句話:“李經理,我再提醒你一次,如果這口井打廢了,至少有兩個人要離開蘇丹,一個是我,另一個就是你!”
開鑽前,李新民做好了一系列預案,梳理出20多條打水平井的操作要領﹔開鑽后,他24小時盯在井上,記錄分析每一米進尺,監控指導每一個操作環節。結果,比甲方要求提前11天,DQ1205隊就完成了這口具有重大意義的水平井,每天能出油6000到8000桶,是其他井的2到3倍,成為中石油海外市場的“功勛井”。隨后的幾口水平井,他們也全都打得很漂亮,甲方越來越信任李新民,越來越信任這支鑽井隊,明確表示:以后3/7區塊的所有水平井,優先讓你們隊來打。
“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這個時候,李新民流淚了,海外打井的這一年,是他這輩子最苦最難的一年,但現在,他覺得,一切都值了——從在國內打井創紀錄,到勇闖海外立標杆,他們用實踐証明:鐵人隊立在哪兒,都是一面紅旗﹔用在哪兒,都是一塊好鋼!
在李新民即將離開蘇丹、奔赴伊拉克的時候,合作多時的加拿大籍甲方監督說:“李經理,你是整個蘇丹最經常給甲方監督提意見的平台經理,卻贏得了最多的信任——你讓我明白了大慶的隊伍為什麼是NO.1,我尊敬你!”
進入蘇丹市場5年,DQ1205鑽井隊共創出當地的23項高指標、新紀錄﹔迄今為止,蘇丹政府共頒發了兩次代表鑽井最高榮譽的PDOC“鑽井杯”,兩次都被DQ1205鑽井隊捧了回來。
“出國打井,就得靠革命加拼命!”
50多年前,為了讓國家不缺油,鐵人王進喜喊出“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如今,到海外打井,李新民和他的隊友們,時刻與艱難、危險同行。
2009年,中石油中標伊拉克戰后第一標,震驚了世界石油界。2010年10月,李新民被選派到伊拉克哈法亞,負責大慶的鑽井項目。
當時,李新民在蘇丹打井,正風生水起。這個時候,突然由非洲轉戰中東,同事善意地提醒他:對於個人的事業發展,會不會太冒險了?
但李新民琢磨的不是個人的得失,而是祖國石油事業的需要——如今,我們國家的原油對外依存度已經突破55%,要建設“海外大慶”,中東市場對於國家、對於中石油真是太重要了。
一出巴士拉機場,李新民和隊友就穿上了十多公斤重的防彈背心,戴上七八公斤重的鋼盔,在拿著沖鋒槍的安保人員護送下,坐上防彈汽車,趕往駐地。路上滿目瘡痍、濃煙滾滾,到處都是坦克殘骸、被炸飛的汽車輪胎和還沒清理的雷區。
到了井場,就像進了碉堡,被從外到內幾道防護措施保護著:鐵絲網、壕溝、防彈牆,以及全副武裝的保安。所有這一切,在提醒著每一個到來的人:這的確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地方。
李新民保留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是一輛大吉普,車后身的大窟窿觸目驚心。他告訴記者,2010年的一天,幾名中方員工乘車前往醫院驗血途中,一枚火箭彈緊貼著車后排座兒,呼嘯而過。萬幸地是,車上的人隻受了點輕傷。不敢想象,如果當時車速稍慢一秒,火箭彈就會穿人而過﹔如果彈道稍低幾公分,就會擊中油箱,車毀人亡。但這些危險,李新民從來不對家人說。
中國石油人到伊拉克創業,正趕上伊拉克戰后劇烈動蕩時期,鑽井台上作業,常看到爆炸產生的蘑菇雲在空中飄浮,有時炸彈的余威震得營房桌子上的水杯都能掉下來。這些年,中石油已經有40多名將士,離開了家,就再也沒能回去,把生命留在了異國他鄉,他說,“出國打井,就得靠革命加拼命”。
剛到伊拉克,李新民拿到手的,是哈法亞油田30多年前粗略勘探的地質資料,許多關鍵數據都沒有。即使這樣,李新民仍然帶領隊伍在第二口井就創造了當地的鑽井新紀錄,比甲方的設計時間節省19天。甲方特意發來了表揚信:“正值哈法亞項目開發的關鍵時期,新井的快速建成意義重大”,並且決定讓大慶鑽探再上一部鑽機。
大慶鑽探不是最早進入哈法亞的隊伍,但卻是在哈法亞擁有最多鑽井訂單的隊伍。在李新民的帶領下,在激烈競爭的伊拉克,在充滿希望的哈法亞,大慶鑽探把根牢牢地扎進去了。 (記者 張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