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時代先鋒
保護綠色生機 發展金色經濟 設計環保課程

海南鸚哥嶺團隊的生態夢

2013年06月13日15:13   來源:海南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鸚哥嶺青年團隊點點滴滴的發現與記錄,為國家珍稀動植物名錄填充上新的內容。 記者 武威 攝

為了保護這片熱帶雨林,在山間溪谷巡護,是鸚哥嶺青年團隊的日常工作。記者 武威 攝

6月2日午后的鸚哥嘴分站,當《野性中國》攝影師程斌將一張張整理好的與青年團隊共同拍攝的動植物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時,小伙子和姑娘們興奮極了。熱帶雨林裡的每一次新發現,需要用一張張圖片去記錄。鸚哥嶺每一位隊員內心也印著一張有關生態的“夢想圖片”,簡單卻執著。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詮釋夢想的應有之義,努力踏尋在圓夢之路上。

生態夢是保護夢

生態夢裡滿是綠色,寄喻著生機和物種的多樣。

萬隻蝴蝶漫天飛舞的景象,5年來一直深深刻印在了青年團隊隊員王合升的腦海裡。2008年底清山科考時,王合升在鸚哥嶺道銀村和力土村之間的溝谷裡,發現了數萬隻從內陸飛來鸚哥嶺越冬的斑蝶。斑蝶或停在樹枝上,或翩翩飛舞,令隊員們驚喜莫名。

王合升帶著李飛、蔣帥等隊員,將斑蝶翅膀用熒光筆輕柔地做好標記。“你看,YGLB441,就是在鸚哥嶺B區觀測到的第441隻斑蝶。”王合升指著當時的工作照片告訴記者。

去年冬天,他們以這樣的方式記下了1507隻斑蝶,希望借此尋找到它們的遷徙路線並更好地加以保護。“很多斑蝶有可能再不會飛回,意味著我們不是每一份付出都會有回報,搞科研監測尤其如此,但我們從不放棄。”李飛說。

隊員劉磊記得,6年前,當團隊提出要改變農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放下砍刀和獵槍保護生態時,村民的眼裡充滿了懷疑。

那一年,劉磊帶著隊員直奔便文村村支書老王家去了。王支書見到劉磊一臉困惑,劉磊說,“沒別的,就是想跟您喝喝酒聊聊天。”在溫潤的米酒中,劉磊與當地干部鄉親的感情,濃了起來,變得熟悉且投緣。在后來舉行的護林座談會上,劉磊等人的發問讓便文村的鄉親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河裡的水越來越少?為什麼魚兒少了,動物也不見了?人們破壞了森林,現在環境影響到了我們,將來還會影響到我們的子孫!

保護區隊員帶著王支書去了趟貴州茂蘭,看到的一切把他“鎮住”了。20年的保護讓貴州茂蘭曾經毀林開墾幾近枯竭的大山嶺重新煥發了盎然綠意,農民收入因為生態旅游而節節攀高。王支書激動地對劉磊說,“我也要發動村裡52名黨員跟你們一起保護家鄉的山水!”

就這樣,道銀、力土、什運、什付、南益、布倫……等村裡的很多人如今都加入到護林的隊伍中來。今天,鸚哥嶺保護區護林隊已壯大到了231名護林員,其中98%以上是當地村民,他們中的大部分曾是獵手,但如今都是保護熱帶雨林的好手。

生態夢是發展夢

生態夢裡滿是金色,意味著收獲和鼓鼓的“錢袋子”。

“保護不能建立在貧窮之上,我們必須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這是劉磊在便文村開展工作中悟出的一個道理,后來成為全體隊員的共識。

看著鄉親守著青山綠水卻過著如此貧窮的日子,鸚哥嶺的大學生們心也跟著疼。

2008年,鸚哥嶺團隊成員陳輩樂與當時還是道銀村民小組長的符金海交談時問他:“你小時候,村邊這條河的魚比現在多吧?”符金海說:“隨手在石縫裡都能摸幾斤回去,可現在不行了。”陳輩樂繼續問:“那我們就建個禁漁區,讓魚都回來繁殖,讓魚多起來,大家都有魚吃怎麼樣?”符金海沒說話,他想象不到那將是怎樣一番景象。

兩年后,劉磊他們去道銀村時,符金海70多歲的老爹,硬拉著劉磊他們去河邊。不會說普通話的阿叔用手使勁地比劃著,符金海當起了翻譯,“寬闊平靜的河面,魚兒已經跟自己的大腿一樣粗咯!再不愁沒有大魚了!”

為改變落后生產生活方式,鸚哥嶺團隊帶領村民致富創富有了成效。幾年來,保護區聯合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在周邊社區廣泛開展生態保護和可持續農業項目。禁漁示范、林下套種、稻鴨共育,讓越來越多的鄉親從保護中得到實惠。

元門鄉紅新村村民王承進對李之龍、劉磊、王雲鵬等團隊成員都很熟悉,“前幾年他們給大家免費買益智、胡椒苗和牧草種子,去年又給紅新、方什等村送鴨苗。凡要做什麼項目,都是這幫孩子自己先試種試養,他們不願意讓我們農民吃一點虧。”

王雲鵬最近又開始一個村一個村地走,與村民討論制定村規民約,適時開展生態旅游的規劃。82歲的紅新村王明坤老人說,“活著的時候能看到日子越過越好,這就是幸福!”

生態夢是教育夢

生態夢裡滿是粉紅,飽含著童真和大山的未來。

6月7日下午,王雲鵬帶著隊員又到元門鄉中心小學來了。“跟老師們商量完善環境教材,讓孩子們更懂聽、更愛聽。”

當記者拿到王雲鵬等人編寫的“鄉土教材”時,十分驚訝。沒想到他們在平日已承擔很大工作量的情況下,仍抽出時間專為孩子編書和開設小講堂。王曉蘭、符小海……這些山區黎族孩子的真實名字被生動地編進了教材,鸚哥嶺的氣候、地形、河流、森林資源、特有物種等知識也編進了書中。

從元門鄉到毛陽鎮、番陽鎮,他們為環境教育課程推廣設計了清晰的“路線圖”。李之龍告訴記者:“瓊中、五指山、白沙、昌江、樂東,我們的目標是讓《鸚哥嶺腳下———我的家》環境教育課程在五市縣所有的中小學校都‘安家’!”

他們將生態夢想寫進了課本,浸潤進了無數山區孩子的心田。

在課堂教育外,孩子也難忘一場場生動的實踐課。隊員麥嚴說,在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中心的支持下,保護區管理站組織毛陽中學、萬沖中學、什運小學等保護區周邊學校的100多名孩子舉行了“拯救海南墨頭魚”放流活動。孩子前往鸚哥嘴什隆段小溪捕捉墨頭魚,然后運到便文村附近的小溪放生,和當地村民共同樹立了保護環境的禁漁牌。麥嚴談到孩子,眼裡總是溢滿溫情的神色。“將生態保護的理念從小傳遞給孩子,他們長大后會自覺地去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大山也才有更好的將來。”

這份來自孩子們的熱愛,這個郁郁蔥蔥充滿生機的夢想,讓團隊成員和每一個人都篤定地相信:鸚哥嶺一定會有更加清晰而真實的美麗未來。(記者 杜穎 單憬崗)

鸚哥嶺保護區第一位女大學生許碧果的故事———“生態夢”裡有螞蟥

2007年,鸚哥嶺首批報到的大學生裡,有唯一的一個女孩子,叫許碧果。

入職階段,站長周亞東讓每個人各個崗位都適應一下,以挑選自己最適合的。許碧果從不向男孩子認輸,她總笑著說:“既然都來鸚哥嶺了,要是窩在辦公室,豈不辜負了這大好風景?”

為了大伙第一次進山,周亞東准備了許久。許碧果不願錯過機會,主動請纓要求一同前往。茫茫山林,在外看是一副模樣,走進去,又是另外的模樣。初次進山的許碧果十分興奮,蛙鳴虫語,似山間的一場協奏曲,新奇的花草,不知名的可愛小動物,無不吸引著她的目光。她心想:“看來男生們夸大其詞了,進山,也不是那麼難嘛!”

男同事們提醒她不要這麼早下定論。果然,等到她覺得小腿有些發痒,拉開褲腿一看,腿上已爬著七八隻螞蟥,身體細小的螞蟥此時已經吸得渾身圓鼓鼓。許碧果驚叫:“這是什麼?”男生們被她的驚叫嚇了一跳,也各自拉起褲腿,都是螞蟥。男生們雙手亂扯,把小腿的螞蟥硬生生扯下,傷口冒血。

“當時我不敢伸手去扯那圓乎乎的怪東西,眼淚都要下來了。大家趕緊伸手幫忙,我就覺得那腿上的肉,一塊一塊被扯下來似的。”許碧果說。螞蟥吸盤太緊,扯下來時凝血組織被破壞,流了許多血,最后找了野草藥搗碎敷上。這是許碧果和年輕的伙伴們第一次見識到螞蟥的威力。她后來才知道,無論准備多充分,無論褲腳與衣袖綁得多緊,螞蟥總能抓准任何一個機會,對訪客熱情“深吻”。大自然中的不起眼的小生物,讓她多了一份“敬畏”。螞蟥就這樣一路伴隨著鸚哥嶺青年團隊裡的年輕人,直到后來已經沒有人再害怕這些小東西。(記者 杜穎 單憬崗)

(責編:吳斌、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特寫·側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