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
經歷汶川特大地震考驗的四川,應對災情更加沉著有序,預案更加完備,救援更加科學——

科學救災彰顯偉大力量

宋開文 許靜
2013年05月03日14:22   來源:四川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如何避免災區群眾受“二次傷害”?

排查公布地災隱患 深化群測群防

蘆山地震災區處於地形條件復雜的高山峽谷地區,在經歷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強烈地震及數千次余震后,新排查出大量地質災害隱患點,如遇連續下雨,極易發生嚴重次生地質災害。而蘆山縣所在的雅安市被稱為“雨城”,年均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

科學減災,須從防治次生災害做起。

地震當天,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啟動次生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生命任務”快速啟動。第一時間,我省組織40余支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組緊急趕赴地震災區,開展排查工作。

這是截至25日上午10時的一組數據:

——蘆山地震災區排查地質災害隱患2624處,涉及4.5萬余戶、20.5萬余人﹔

——對239個受災群眾安置點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復核了265處已建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安全性,初步掌握了災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規模、險情等,及時劃定危險區,逐點完善防災避險預案,落實監測責任人及專職監測員,設置了警示牌和警示標志﹔

——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隱患,向群眾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讓受威脅群眾知曉災害隱患、避險方式和逃生路線,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

26日,第一批次生地質災害隱患點公布,電視24小時滾動播出。震后不到一個星期,各個地質災害隱患“檔案”悉數掌握,落實專人24小時嚴密監控。

28日,震中開始下雨。蘆山縣大川鎮楊開村村民王興龍爬上房后的大山,查看被地震震開的裂縫有沒有垮塌的跡象。

王興龍是皂角灣的地質災害監測員。汶川特大地震后,大川鎮引進地質災害防災避險監測制度,針對各村危險點位,就近選擇村民擔任監測員,統一接受專業培訓后上崗。“旱季5天看一次,汛期每天都要查看並及時匯報,如果遇到危險就敲鑼向村民報警。”王興龍說。

王興龍是遍布災區數以千計的地質災害監測員中的一員。地震發生后,每一名地質災害監測員堅守點位,時刻盯防。

26日16時,蘆山縣思延鄉清江村前后壩組,響起了一陣警報聲。組長楊開春用手搖報警器發出預警信號后,住在村道兩側的幾十戶村民從家中跑出來,沿著預先設定的路線撤離——搶在下雨前,雅安市六縣兩區同時啟動震后首次地質災害避險演練。在地質專家指導下,1700余人參加了13場演練。

高科技的加盟,讓群測群防如虎添翼。

成都軍區出動機動氣象雷達、車載風廓線雷達、衛星接收車等高技術裝備,軍地共享氣象監測數據。雅安市緊急採購1630台手搖報警器,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預警網絡覆蓋到市縣鄉村組五級。

“我省十分注重地質災害的群防群治,汶川特大地震后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機制。”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徐志文說,從應急預案制定、安全隱患點排查及公布,到監測隊伍建立,都有一整套方案,照章運行。2012年8月開始實施的《四川省突發事件應對辦法》,對省、市、縣各級政府職責作出明確規定。機制保障,成為全省上下臨危不亂的關鍵。

地震傷員救治——集中傷員、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

救災物資發放——先保障老人孩子、困難群眾,紀檢人員全程監督﹔

及時發布信息,確保救災公開透明﹔

接收捐贈的資金物資,及時向社會公布去向……

從實戰中積累經驗,總結形成一整套寶貴機制,在應對巨災中環環相扣——這一切,彰顯了科學救災的偉大力量。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