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記者見証一床毛毯如何發到受災群眾手中

“屹立的廢墟”天全並未被遺忘救災物資有序公平公正發放
2013年04月27日14:56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物資登記必須准確無誤

大批救災物資陸續運送到達后,首先一個必經程序就是登記。

黃敏告訴記者,各級政府部門運來的物資按規定要經過“救災物資接收點”登記、分配,社會救災物資一般也要求登記並統一調配。

記者了解到,救災物資接收與發放的流程:第一,就是審核登記,審核無誤的,給運輸司機或相關單位打一個收條﹔第二,根據各鄉鎮受災程度以及上報的物資需求,縣級指揮部統一調配物資﹔第三,物資出庫,並由紀委委派一名工作人員乘車趕赴物資發放點,全程監督物資發放﹔第四,鄉鎮負責人接收物資並出具接收單據,接收單據最終要返回救災物資接收點備案,而鄉鎮將物資分配至村組,再由村組負責將物資逐一分配到受災群眾手中。

黃敏介紹說,救災物資運到天全縣后,急需物資不需要卸車,直接拉向災區。而不需當天送往災區或需統一調配的(如帳篷、手電、發電機等),就卸貨到“物資臨時儲備點”,然后再統一調運。

在天全縣“4·20”抗震救災指揮中心帳篷的一側,物資接收組的七八張辦公桌一字排開,三十余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工作著。

工作人員高國貴告訴記者,物資接收組分3個小組,一組負責物資的登記,一組負責物資的審核,另外一組受紀委委派,乘車趕赴物資發放點,全程監督物資發放。

為了高效便捷地把救災物資分發到受災群眾手中,高國貴坦言:“地震發生后,我們一直是24小時全天候工作。”

作為分管民政部門的副縣長,震后這幾天,黃敏也隻睡了十幾個小時。由於說話太多,嗓子已經沙啞,“隻能靠喉寶硬撐著”。

記者從天全縣“4·20”抗震救災物資接收發放統計表上看到,基本上所有的急缺物資都在第一時間分發到各個鄉鎮。如帳篷入16403頂,出16403頂,藥品入3462件,出3462件,方便面入30344件,出30344件。

“我們是一個口子進物資,一個口子出物資,最終要保証進出一致。”黃敏表示,分配物資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公正快捷,方便群眾”。

“四個優先”公正高效發放物資

上午10點20分,在物資接收組的辦公桌前,記者遇到了剛剛到達天全縣“4·20”抗震救災指揮中心准備捐贈救災物資的中國扶貧基金會母嬰平安項目部副主任桓靖。

“毛毯、彩條布都是災區群眾的急需品。”桓靖告訴記者,看到昨晚天全縣召開新聞發布會,稱降雨導致受災群眾安置難度加大,急需毛毯、彩條布等物資,我們連夜採購籌集物資,今天早上8點就從成都出發,一路暢通,兩個多小時就到了天全。

記者在捐贈物資移交清單上看到,中國扶貧基金會向天全縣災區捐贈毛毯5510條,彩條布1538件。在經過審核后,工作人員在清單上的物資移交狀態一欄注明“完好無損,數量齊全”的字樣。

在天全縣民政局大門口,記者看到挂有“中國扶貧基金會救災物資”橫幅的兩輛重型看車停靠路旁。

由於受災鄉鎮大都路況不好,重型卡車難以駛入。在經過一個小時的轉運后,記者跟隨一輛小型卡車將2200條毛毯運送到受災最嚴重的天全縣老場鄉。

山路綿延,載有2200條毛毯的愛心卡車在崎嶇的道路上顛簸前行。大約12點10分,記者跟隨卡車來到了老場鄉政府。

在裂痕斑斑的鄉政府辦公樓前,記者見到了干練的女鄉長李興蓉。她正帶領工作人員和自發的村民搬運運輸來的幾十件餅干。

“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我們分發救災物資,有四個優先原則。”李興蓉解釋說,就是婦女兒童優先、老人殘疾人優先、受災嚴重優先、困難群眾優先。

“近期天全晝夜溫差大,應該盡快把毛毯分發下去。”李興蓉說。

在經過半個小時清點核實和完成交接手續后,12點40分,在老場鄉老場村救災物資分發點,老幼病殘以及受災嚴重的群眾排成一列長龍,有秩序地分發愛心毛毯。

記者在現場看到,領到毛毯的村民自覺地排隊,再簽名登記,不會寫字的按紅手印。

記者“截”住一位六十來歲的婆婆,她一手拿著毛毯,一手拉著七八歲的小孫子,面露笑容。

記者問:領到毛毯有什麼感受?

她朴實地笑了一下:“我也不太會說話,我覺得那個紅色的標語上說得好。”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地震無情人有情,萬眾一心渡難關”幾個大字在午后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1點30分,31戶受災的困難群眾領到毛毯高興地回家。李興蓉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們將根據各村的受災情況,公正有序、高效快捷地把剩余的毛毯分發到村民手中。”(文/圖 記者徐偉)

記者手記

從救災物資毛毯裝貨上車,到分發到災區群眾手中,前后沒超過五個半小時。記者全程跟蹤,直擊了救災物資登記、入庫、分配、轉運、分發的流程,親身感受到了物資分發的公開透明、公正高效。

盡管前一段時間,網上出現了部分災區“缺水、缺糧、缺帳篷”的聲音,但在記者採訪中,地方的政府官員並不“諱疾忌醫”,而是理性、客觀、正視問題,並在工作中統籌調配,科學管理,真正把災區人民的“急需”放在心頭,把災區人民的“冷暖”落實在行動,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及時便捷地把救災物資分發到受災群眾手中。

古語雲:多難興邦。在歷次的災難中,我們應急救援的反應速度更快了,我們救災物資的分發更高效了,我們的管理者更有擔當和責任感。在災難中進步,在災難中成長,在災難中成熟,這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情!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