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小姑娘萌萌,在汶川地震中經歷了驚嚇、逃生和得救的過程,目睹很多慘烈的場面。萌萌感到“世界末日”要來了,夜晚睡覺容易驚醒,白天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效率下降,這種狀況久久不能緩解,后來萌萌主動找人詢問,在他人的心理援助下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萌萌的經歷並非個案。重大災害發生后,當事人在沒有心理准備的情況下遭受打擊,會在短時間內產生一些一反常態的應激反應,這時候需要專業心理從業者的介入,幫助他們走出痛苦的經歷,遠離恐懼的困擾。四川蘆山“4·20”地震發生后,社會各方爭分奪秒地救援生命,與此同時,一些心理專家也開赴災區,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干預。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地震發生之后人的應激反應,在對災區的群眾進行心理干預時該注意哪些問題?
“出現這些反應是正常的”
“人在面臨地震災害這樣劇烈的變化甚至是死亡的時候,會出現應激反應,身心會出現一些反常症狀,意識上表現出對相似場景的不斷‘閃回’、過度警覺以至於草木皆兵、回避當時情況等﹔身體上表現為心慌、出虛汗、睡眠障礙、噩夢、莫名其妙的發燒等等。”地震后就立即趕往災區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健康與遺傳心理學研究室劉正奎副研究員,在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首先必須明確,這是人面臨劇烈變化的應激性反應,出現這些反應是正常的,這種狀況一般會在幾周后慢慢地消退。”
劉正奎介紹說,重大災害產生的客觀刺激,超過了人的心理閥限和正常心理負荷,是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其中大約有70%的人可以在災后幾個月的時間裡依靠自己的力量達到自愈,而約有30%的人,症狀會持續下去成為創傷后應激障礙。對應激障礙,應該給予心理治療,否則可能會造成終生性的心理問題。
在心理學上一般把這種心理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應激反應期,一般在事故發生的兩周之內﹔第二個階段為安置期,災后兩周至一年的時間﹔第三個階段就是一年之后的心理重建期。
劉正奎說,一般建議在第一個階段內,從事應激反應障礙干預的人員應該是受過系統訓練的專業人員,他們採取的干預手段會更加有針對性,能夠及時發現原因,對症干預。而建議社會公益組織和志願者在這個時期內主要是通過發放資料宣傳應激反應知識,幫助災區群眾正確認識應激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