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騎馬上山到騎摩托下鄉
騎馬上山訪牧民,送低保送藥解決矛盾,思想工作做到每戶、每人。這是菊美的日常工作。
中午1點,工作組一行已經騎著摩托車上路了。隨著坑窪不平的沙石路,摩托車上下顛簸,晃得厲害。
在瓦日鄉,菊美一般騎摩托車出行。但此前在海拔更高,高山、深溝更多的龍燈鄉,他經常隻能騎馬出行。
龍燈鄉原黨委書記向陽記得,他和菊美的工作,不僅包括接洽縣裡農林、公安、牧場、水利等十幾個部門,連偷牛盜馬、村民打架、婚姻矛盾都得管。鄉干部的工作總被形容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菊美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定期走訪這些牧民家庭,包括向牧民逐個傳達新政策,做思想動員,對牧民的家庭情況走訪調查。
他出門時,行囊裡除了干糧和水,還要帶治療關節炎、感冒和胃病的藥。這些牧民逐水草而居,有時一年去不了一趟鄉裡。菊美和鄉干部們要把低保款和藥物送到牧民手中。
龍燈鄉幅員460多平方公裡,僅有400余戶村民。鄉裡又滿是大山和深溝,一條溝溝一戶人家,從一戶到另一戶,最遠要翻幾座山,起碼要十幾公裡。
汽車和摩托車無法通行。馬,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面對一座座上千米的高山,山高坡陡,有時馬也馱不了人,菊美與同行的鄉干部隻能步行。
到牧民家做工作並非易事。如果工作順利,一天還能走上10來戶人家。如果是有矛盾糾紛的家庭,菊美還要在這家住下來,一連幾天幾夜為牧民做思想工作,直到做通為止。
向陽記得,最長的一次,菊美一走就是20多天。
調到瓦日鄉工作后,道路雖然不好走,摩托車出行效率卻高多了。5月18日下午1點半,工作組一行已經快要到魯村了。
通往魯村的路,是一條新拓寬的山路。原本的路隻有兩三米寬,隻能過摩托車和行人。去年初,菊美從縣裡跑來了項目。但每公裡隻有10萬元的費用,這些錢不夠工錢,他就組織村民義務出工。
菊美一行還推著摩托車經過了一條鋪著木板的鐵索危橋。瓦日鄉原黨委書記王勇有些遺憾地說,菊美已經跑下了修橋的項目,投資上百萬元,原計劃今年動工。道孚縣每年財政收入隻有四五千萬元,這筆錢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把每個孩子都送進教室
菊美重視教育,他曾肩背石頭修學校圍牆,動員村民送孩子讀書。
下午1點半剛過,魯村村干部俄孜降澤在村口接到了菊美一行,他們沿著一條200米長的沙石路進村。這條路也是村裡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每逢汛期,河水幾近淹沒這條路。
菊美很關心村裡這些上學的孩子,為了孩子們的安全,他計劃在附近修一道河堤。
十幾年前,菊美也是一名大山裡的學生。2000年,他從四川省藏文學校翻譯專業畢業。是附近村裡第一個中專生,是全村人的驕傲。
2001年,菊美被分配到道孚縣扎拖鄉工作,這是一個距縣城72公裡的農業鄉鎮。菊美申請到附近一個小學支教一年,才調回鄉裡。
在扎拖鄉工作的7年裡,菊美組織修建了鄉小學的外牆。學校操場外,是幾十米的深溝。一旦有學生從圍牆的豁口掉下去,可能有生命危險。
今年72歲的來米,是扎拖鄉村民。她記得,組織村民義務出工修圍牆時,菊美自己也背著背簍,一簍一簍地從山上運石頭,菊美還自己掏腰包,給村民們買磚茶。
來米還記得,離學校幾百米的山路,有一年夏天發了泥石流。奔流而下的泥漿沖斷了學生們上學的必經之路,好幾頭牦牛都陷在了泥裡。鏟車剛把泥漿一鏟鏟清走,新的泥漿又沖了下來。
連續十幾天,菊美每天早上站在泥石流邊。牽著學生的手,繞開最危險的地方,一點點挪著走過去,把每個孩子都送進教室。
扎拖鄉另一位村民白德降初有3個孩子,但他不願把兩個八九歲的孩子送去上學,因為孩子眼神好,是挖虫草的主力。每年春夏,一天能挖十來條虫草,能賣兩三百元。
菊美為此到白德降初家十幾次,做他的思想工作,直到他把孩子送去學校。有一次他偷著帶孩子上山挖虫草,菊美發現后又去他家做工作,直到孩子安心上學。
5月的道孚縣,天氣說變就變。中午1點左右,太陽還晒得厲害,不一會又下起了雨。正從魯村趕往下轄的自然村木拉村的菊美一行,隻好推著摩托車前進,邊走邊甩掉鞋子上厚厚的泥。
崔彩雲和扎西隻顧著往前走,沒人注意到身旁的菊美的表情,隻記得菊美沒有推車,邊走邊急促地喘氣,這是他一直以來給人們的印象。
半路上,道孚縣住建局副局長翁姆打來電話,太陽能廠家要派技術員到瓦日鄉裝熱水器零件,翁姆希望菊美能派幾個本地人跟著學下。
電話那頭,翁姆聽到菊美喘著粗氣,旁邊淨是摩托車的響聲。短短幾句溝通后,菊美答應她,會在下午3點左右,趕到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