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時代先鋒
一個基層黨員的青春之歌

追記四川省道孚縣瓦日鄉原黨委副書記、鄉長菊美多吉(上)

2013年03月27日08:55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不辭辛勞為鄉親們排憂解難

“他是為老百姓累死的呀!”扎拖鄉原黨支部書記鄧孜羅布說,“他到鄉裡上班第一天,就要求到最偏遠的村庄走訪群眾。”

2001年4月,菊美多吉從四川藏文學校畢業回到道孚縣扎拖鄉,成為一名鄉鎮干部。他經常對鄉親們說,“我是來給大家做事的,不是來當官的,我會用自己的全部精力為大家辦好事,辦實事!”

菊美多吉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這些年,從扎拖鄉到龍燈鄉,再到瓦日鄉,盡管工作地點和職務發生了變化,但他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始終沒變,為群眾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好事。

有條好走的路,是高原百姓世代的期盼,菊美多吉一直把修路當做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

扎拖村被稱為“岩石上的村落”,山高坡陡,4個自然村分布在不同的高山上,村與村相距10多公裡。過去,扎拖村唯一通往村外的一條山路坑坑窪窪,遇上雨天泥濘不堪、寸步難行。為了給山裡的村民修一條通村公路,菊美多吉組織村民義務投工投勞。他住在工地帳篷裡,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條全長15公裡的公路,讓全村37戶近300人受益。

瓦日鄉的魯村地處偏遠,村民靠一條坑坑窪窪的羊腸小道出入,車輛無法通行﹔每逢雨季,地質災害頻發。2010年,菊美多吉一調任瓦日鄉鄉長,就決定為村民修路。“為了修路,菊美多吉不知有多少個夜晚沒合眼。”魯村黨支部書記俄孜降澤回憶,“為修路,菊美多吉到縣交通局申請項目,四處籌集資金﹔工程遇到麻煩了,他就去現場商量解決辦法﹔有些村民提出了意見,他就上門做思想工作,硬是把這條路修好了。”

公路通了,但村民的“致富之路”還沒通。村民反映,農作物品種退化嚴重,產量下降,希望鄉政府幫助引進新品種。菊美多吉知曉后,走訪了省內外多個農科所和良種繁育基地,買回了良種,按村民每戶100斤土豆種、5畝油菜種和青稞種的計劃進行配送,全鄉278戶農戶,一戶都沒落下。村民拉珍說,品種改良后,一畝土豆一年能增收1200多元。

把忠誠銘刻在深愛的土地上

“我是農民的兒子。”這是菊美多吉生前常說的話。

1979年5月,菊美多吉出生於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木茹鄉格村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幫父母耕地種田,深知高原農民生活的艱辛。1997年,菊美多吉考上四川省藏文學校。讀書時他就說,我從農村來,應該回到農村去。

“他從小就特別懂事,很孝順。”說起兒子,菊美多吉的父親巴登老淚縱橫,“我一直教育他,做人要講良心,要對得起工作,對得起家鄉父老。從他的領導、同事和群眾口中,我知道兒子就是這麼做的,我很欣慰。”

2008年,盡管家有年邁的父母和懷孕的妻子,菊美多吉還是毫無怨言接受了組織的安排,由扎拖鄉調到海拔更高、離家更遠、條件更苦的龍燈鄉任黨委副書記、鄉長。

龍燈鄉海拔近4000米。這期間,菊美多吉被檢查出患有嚴重的高血壓。醫生告誡他不能在高海拔地區工作,否則隨時有生命危險,朋友們也勸他趕緊想辦法調走,可他堅定地說,黨和人民的需要是我的唯一選擇。

2009年,四川“牧民定居行動計劃”正式啟動,龍燈鄉拉日村被列為首批定居點。為了轉變牧民“逐水草而居”的傳統觀念,菊美多吉奔忙於各個牧場之間,給牧民講政策、說益處,經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餓了吃點干糧,渴了喝口冷水,累了在草地上躺一下,天黑了就搭帳篷睡地鋪。如今,龍燈鄉的牧民定居工程已全面完成,雪山草地上拔地而起一幢幢洋溢著藏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牧民新居。

同事們說,菊美多吉這一生,把青春和熱血毫無保留地獻給了高原百姓,獻給了他忠誠一生的黨的事業,而唯一虧歉的是對家人的關愛。爺爺去世那天,他無暇去送行﹔妻子生產當天,他沒能去照料﹔阿爸阿媽生日,他幾乎都不在家﹔家裡的房屋又舊又窄,7年前就說要改造,可是備好的木料至今仍然堆在門外……

2012年5月25日,四面八方的干部群眾自發趕來為菊美多吉送行,送別的隊伍綿延了近千米。妻子說,菊美多吉不會有遺憾,因為他這一生雖然短暫,可是燃燒青春,把對黨的忠誠、對人民的熱愛,永遠銘刻在他深愛的土地上。(吳陸牧)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追記菊美多吉:一位藏區基層干部的11年為民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