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3月23日刊發的長篇通訊《送別“農民思想家”吳仁寶》,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更激起了大家對3月18日去世的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的懷念。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腦海裡,而他留下的無盡“財富”,成為了最有價值的精神遺產。
“赤腳書記”的務實精神
原江蘇省江陰市人大常委會城鄉建設工委主任李德和回憶,1975年至1981年期間,吳仁寶擔任江陰縣委書記,當時他是縣委辦公室秘書,曾長期和吳仁寶一起工作。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吳仁寶書記敢於直面難題,為民排憂解困。
1977年,吳仁寶去澄西調研,走門串戶,進農家交談。有位婦女拉著超生的孩子,懇求吳仁寶解決戶口、口糧,他點頭表示,回去后就商量解決方案。當時,江陰的超生人口多達8000個,而沒有戶口就沒有口糧,孩子大了,飯量也變大,隻能擠佔父母的口糧,超生家庭的生活很困難。但是,如果要解決問題,江陰的人口數量陡然增加了很多,又大大突破了計劃生育的指標,因此,歷屆領導都很為難。回到縣城,吳仁寶與縣委常委及有關部門領導共同研究,他說:“這是老百姓最切身的問題,這個面子我們就不要維持了,既然已經生出來了,我們就要想辦法給他們解決口糧問題。如果上面批評計劃生育突破了指標,這個責任由我吳仁寶來承擔。但是有一條,今后一定要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絕不能再突破。”李德和回憶說,就這樣,全縣多年積存的8000個“黑人”戶口全部解決,涉及的老百姓千恩萬謝,異常高興。后來,江陰的計劃生育工作一直抓得很好。
另外一件事也讓李德和記憶深刻。1978年,遇上倒春寒,全縣大面積的麥苗凍壞,農民憂心忡忡,非常著急。吳仁寶走進田間地頭,仔細察看,再憑自己豐富的種田經驗,向農民宣傳解釋:麥苗有很大一個特性,分蘖率很強,傷害一根,會出一墩(叢),隻要適當追肥,可望豐收。農民消除了悲觀情緒,照他的意見辦了,果然取得大豐收,再加上水稻增產,全縣糧食總產55萬余噸,成為江陰歷史上糧食產量最高的年份。
吳仁寶扎實工作,勤政廉政作表率。他當縣委書記期間,頭兩年,由華西大隊靠工分分配,第三年領取國家工資,每月47元。每逢隨吳仁寶下鄉,他總是再三叮囑:“有啥吃啥,錢糧付清。”李德和隨他下鄉或外出,為他支付伙食費,鈔票糧票,分年、月、日,錢糧數等項目,筆筆入冊,5年形成的一本伙食賬,就是一本勤政廉政賬。這本伙食賬,李德和已保存30多年,成為珍貴的歷史檔案。
在那個年代,有不少公社無公路,隻能靠步行,吳仁寶邊走邊視察農田苗情,遇見農民,就坐地交談,實地了解情況。夏收夏種期間,他用更多的時間,跑田頭,察實情,天氣雖熱,但他從不戴草帽,常常脫掉膠鞋走路,他說:“赤腳走路挺清爽。”農民因此稱贊他是“赤腳書記”。
李德和告訴記者,吳仁寶一貫過著儉朴的生活,當“官”后,群眾請客不去,婉言謝絕﹔來客不陪餐,但總要去看看客人,表示歡迎。“他一生沒有享受,也不花錢,就靠一碗面條,蘿卜、雞蛋等簡單菜蔬,活了85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