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清風正氣化作為人民謀利益的實在行動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
代表們熱烈發言后,習近平強調,要把轉變工作作風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結合起來,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確保群眾安居樂業。
自中央八項規定出台以來,從中央領導同志考察輕車簡從,到各地狠剎奢侈浪費風,再到此次兩會會風、文風之變,三個月內,“變” 於俯仰之間。
改作風,目的是鞏固與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何為好作風,何為壞作風?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回答說,判斷的標准隻有一個:是否心裡裝著人民,是否真正為人民做事。
“沒想到遠在北京的大會,關注到了我們的棉田。原來大會和老百姓離得真近。”兩會上卞志良、劉大鈞、王樹理三位政協委員集體呼吁提高棉農種棉補貼,引起了36歲的河南農民任興剛的注意。
因種棉難以為繼,任興剛到山東打工已多年,家裡隻有年邁的雙親操持棉田,這讓他常自責不孝:“種棉費時費力,不如打工劃算。如果補貼能上來,棉價再放開,錢掙得多,農民積極性自然就高。”任興剛說,委員們的提案提到了他的心窩裡。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金育輝代表感同身受:“帶著一種感情,一種責任,你的工作就能得到更多百姓的認同。”
然而,當前也存在這樣的現象,做工作滿口官話套話,做事情浮躁虛夸,甚至以權謀私、貪污腐化。根子就在漠視人民的利益。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振峰說,長此以往,干部群眾“魚水關系”,會變成“蛙水關系”、“蜓水關系”,甚至是“水火關系”。
辛鳴教授認為,轉作風,要防止一種傾向,滿足於表面上的噓寒問暖。群眾有困難,不是創造條件去解決,而是以程序和制度為名,繞個大圈又回到原點。看似作風好,但是不管用。
“轉變作風,不是為轉變而轉變,而是要為群眾謀長遠的事、做實在的事。”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說,真正的公仆,就要為百姓著想。這體現共產黨的本色,體現國家公權力主體的正確定位。你對百姓的感情有多深,你在百姓心裡就會有多重。
從這個意義上講,轉變的是作風,贏得的是民心,開辟的是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