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2002年暮春的一天,時任浙江省杭州市委書記的王國平走進西泠印社杭州書畫社,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頹敗景象:簡陋的辦公條件,破舊的辦公設施,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的印章散亂堆放,連個盒子都沒有……
“你們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吃啊!”王國平嘆息道。
此時的西泠印社已陷入困境。
此次調研后,杭州市委決定,由時任杭州市政協副主席、中國美院教授的陳振濂出任副社長兼秘書長,主抓社務﹔時任杭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的王玉明出任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主任,主抓行政事務﹔調杭州市經委錢伯皓出任社委會副主任,主抓轉企改制。
陳振濂與王玉明、魏皓奔前后兩任社委會主任精誠團結,配合默契,開展學術研究、對外交流、人才培養,雅集時恢復公祭印學先賢、舉辦社員作品和藏品展覽、開展鑒賞研討等活動,延續了傳統文人結社的聚會方式。
曾幾何時,印社連活動經費都沒有。錢伯皓到任后,發展文化產業,成立了藝術公司、鑒定評估中心、拍賣公司。印社產業扶搖直上,拍賣公司成為“江南第一拍”,2011年秋拍,拍賣額達到15億元。
改革使西泠印社藝術產業兩翼齊飛,百年名社終於浴火重生,重現輝煌。
藝術的孤島
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而文化的血脈,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離不開傳統,隻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才能夯實文化基礎,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西泠印社這個文化孤島所守望的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脈精髓。“西泠印社是我國藝術史上一種獨特現象,一個藝術孤島。110年來,她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底線,不為時尚所惑,不為世風所動,不為利益所誘,保存、傳承、復興、發展著金石篆刻藝術。她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偶像,一個圖騰,一個精神維系,孤島所守望的便是原汁原味的古代至近世一脈相承的中國文人君子文化。”陳振濂說,“西泠印社,是中國文人君子的精神孤島,藝術的孤島,文化的孤島。”
在西泠印社110年歷史長河中,社長有59年空缺。寧缺毋濫——西泠社長遴選體現的正是這樣一種守望。
陳振濂稱西泠印社的成立是一個謎。丁仁是印社靈魂,王褆是印壇領袖,葉銘是一流的管家,吳隱是“財神”,四人可謂絕配。但誰都不肯當社長。自己出錢出力苦心經營建成印社,卻把社長權柄拱手相讓,正是這些君子謙讓無私品質的體現。
吳昌碩的任職,為西泠印社社長的遴選確定了標高:藝術大師、學術泰斗、文化名人三者具備,方能出任社長。
此后幾代人不約而同,七任社長無一不按此標准選擇。
2005年,第六任社長啟功去世,2011年才由95歲的漢學泰斗饒宗頤出任第七任社長。
西泠印社對社員入社要求極嚴,至2005年,歷代社員累計僅313人。
王褆次子王士僧,理工科大學畢業,嗜書法篆刻,常參加西泠雅集,希望入社。乃父是印社元勛,他又身懷長技,入社又有何難?然王褆不徇私情,以兒子不夠格為由堅不錄取。
經幾代西泠人苦心經營,日積月累,今日的西泠印社已成為我國印章、印譜等文物收藏最宏富的機構,藏有魏、周、唐、宋、元、明、清等時代的碑刻及漢畫像石、仿石鼓等,對印學研究、文字考古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印社社藏文物15000多件,其中100余件為國家一級文物﹔印譜500多部,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8部,明清重要印譜幾乎全部被收藏,其質量之高,系統之完整,學術性和代表性之強,在世界印譜資料收藏領域舉足輕重。這些藏品,大部分都是社員個人捐獻的。
1962年,71歲的社員葛昌楹將43枚珍藏印章捐贈給西泠印社,這些印章全為國家級文物,其中一級文物6枚﹔王褆夫人遵丈夫遺願,將他個人收藏的印章等文物675件捐出。
無私的捐贈成就了西泠印社宏富的珍藏。然而,比這些珍藏更可貴的是社員的精神,這也是孤島守望的精神。
陳振濂認為,西泠早期社員身上發散著中國傳統道德的光輝,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甘於寂寞,寧靜堅守,這就是百年西泠所傳遞的孤島精神,一種值得傳承,值得學習,值得銘記,值得珍惜而為當下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精神。
然而,這種精神要想傳承下去並不容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吳瑩告訴記者,文物進入市場后,價值飆升,一件藏品動輒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社員捐贈少了,她深為此而憂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