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綜合報道

“八個必須”凝聚共識

2013年01月16日16:19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90余年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黨領導人民群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歷史。

在革命時期,毛澤東鮮明地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提供了保障。

1956年黨的八大通過決議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的工作重點是領導全國人民搞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以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這一判斷非常可貴,符合我國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符合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可惜的是,此后一段時間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出現了反復,發生了曲折。

事非經過不知難。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達成了這樣的共識,那就是黨中央反復強調並在十八大報告中再次重申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我們一定要堅定這一信念,不動搖、不折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領導人民起來鬧革命,就因為在三座大山統治下的舊中國不僅公平正義缺乏,更無和諧可言。為此,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明確指出:“許多不公平的事情要逐漸走向公平。哪一天都有不公平的問題,因此我們哪一天也要解決問題。”

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的建設時期,為了“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會繁榮發達,黨會經常保持活力,人民事業會欣欣向榮,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和表現形式的分析,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其目標是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這一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正是社會主義中國既強大又可親的寫照。

可親意味著和諧,當然其中並不是沒有矛盾、沒有沖突,重要的是要正確認識這種矛盾的性質並採取正確的解決方法。毋庸諱言,在一段歷史時期內這個問題沒有處理好。教訓也是寶貴的財富。

撥亂反正后改革開放的歷程,是“事情逐漸走向公平”的歷程,是中國變成一個強國而又親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過程。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認識來之不易,信念貴在堅守。公平正義、社會和諧,一定要成為我們鍥而不舍、不斷追求的目標和信念。

(責編:楊麗娜(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糾正“四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