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保障瞄准作戰“靶標”
裝備維修保障訓練,過去曾面臨培訓渠道少、方法手段缺、職業技能鑒定難等諸多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裝備維修能力的提升。
“堅持以國家核心安全需求為導向,體現在部隊軍事實踐領域,最重要的就是以作戰需求為導向。”通過學習十八大精神,第二炮兵裝備戰線形成共識:必須始終堅持軍事斗爭准備的“龍頭”地位,突出裝備維修保障訓練這個重要抓手,全面提升維修保障能力。
天南地北,一幅幅第二炮兵裝備維修的生動景觀映入記者眼帘:仿真訓練系統廣泛應用,裝備維修模擬化、網絡化訓練開展得如火如荼﹔所屬院校及時調整教學內容,一大批部隊急需的關鍵技術人才走進校園加鋼淬火﹔裝備部與武器裝備承制單位建立10多所軍地聯合培養站,源源不斷接收部隊維修骨干跟班見學﹔每逢實彈發射和裝備整修等大項任務,基層裝備維修骨干與技術專家混合編組、同台保障。
追求無止境。他們把維修保障訓練與部隊實裝操作、實彈發射、訓練演練等任務有機結合,由部隊自訓向軍地聯訓轉變,實現了維修保障能力與部隊整體訓練水平同步提升。
維修保障人才方陣脫穎而出。目前,第二炮兵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導彈專家和總師為龍頭、以技術尖子為中堅、以技術骨干為主體的裝備維修保障人才隊伍,為導彈裝備核心維修能力躍升提供了人才支撐。
為每一枚導彈貼上“合格証”
維修質量直接關系到武器裝備性能狀態。按照科學管裝要求,遵循裝備維修規律,大力加強裝備維修制度機制建設,是第二炮兵部隊實現維修管理精細化、維修保障精確化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第二炮兵制定修訂裝備維修質量管理法規制度40多部,裝備修理規范、維護保養規程、搶修手冊等2800余冊,涵蓋主戰與保障、平時與戰時、計劃與執行等各個方面,成為科學管修、依法治修的“參照系”和“度量衡”。
記者在第二炮兵某部導彈維修現場看到,一個導彈武器部件,從拆分、檢測、再裝、單元測試,到最后的組織驗收,必須經過維修單位、生產廠家、裝備研究院、軍事代表、武器使用部隊5個關口嚴格把關,無論哪一關發現問題,都必須“歸零”,確保每一枚導彈都貼上“質量合格証”,劍隨令出,隨時能戰,戰之能勝。
2012年12月初,第二炮兵推行裝備維修機構和能手考評辦法,建立健全考評內容、標准和方法體系,實現能力考評經常化、等級評定制度化、晉級考核規范化、激勵措施配套化。
這些制度機制如同無形的指揮棒,引領導彈維修保障群強勢出擊、收放自如。在大山深處,保障群緊貼部隊作戰部署靠前整修,第一時間使發生故障的導彈武器“起死回生”,重新投入戰斗。(■張學明 余文武 記者 梁蓬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