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時代先鋒>>人物事跡

第二炮兵導彈專家李賢玉:信息戰場的巾幗傳奇

2013年01月11日09:25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腳板底下“找法子”

伊拉克戰爭爆發,讓世人震驚於信息化作戰的威力。

此時的李賢玉,剛剛擔任某研究所總工程師,她比任何人都著急:與世界軍事強國比,我們必須晝夜兼程,迎頭趕上。

當時,多種型號常規導彈列裝部隊,指揮系統相互間聯不上、通不了,難以形成整體作戰能力。指戰員說這些系統單獨用都好使,可聯不起來就“白瞎”了。

官兵的話,直搗李賢玉的心窩子。從發射場回來,李賢玉辦公室的燈光,經常通宵長明。她帶人走遍導彈軍營、發射陣地,與官兵摸爬滾打在一起,反復論証,找准需求。李賢玉說:搞科研,不能坐在辦公室“想點子”,而要在腳板底下“找法子”。

奮戰一千多個日夜,不同型號常規導彈作戰指揮的“方言”,被李賢玉和戰友統一成“普通話”。李賢玉又專門選擇復雜惡劣環境做試驗。大雪封山,呵氣成冰,她帶領科研團隊進駐塞外深山3個多月,連續進行試驗調試20多次,終於成功。

探路成功,李賢玉又嘗試將這種技術向某新型導彈延伸。歷時3年,她率先攻克信息快速遠程傳輸難題,填補國內多項空白,研制的該型導彈指揮控制系統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用數據說話

李賢玉認為,科研容不得半點虛假,求實是最起碼的要求。

有一年,某指揮信息系統建成試用,卻因電台自擾成了“擺設”。機關和廠家集體“會診”,大家各執一詞,討論很快變成爭論,爭論又升級成為爭吵,有的還拍起桌子。

爭吵到僵持,大家都把李賢玉當作極力爭取的“砝碼”。她不急不惱,說“我需要試驗,用數據來說話”。幾天后,李賢玉拿著試驗數據和現場演示走進會場,“原汁原味”闡述利弊曲直,還拿出一套完備的解決辦法。

2006年,某導彈旅信息化建設全面展開,李賢玉被點名擔任技術組組長。隨著一道道難題被攻克,一項項空白被填補,該旅信息化建設初見成效。然而,在一次試運行中,某系統卻屢屢出現“數據丟失”,官兵議論紛紛。連夜返京,李賢玉一頭扎進實驗室,反復查驗“病根”,直到次日凌晨終於發現問題。之后,李賢玉馬不停蹄,奔赴數千公裡外的導彈旅,現場連續試驗6個多小時,直到拿到上千組數據,証實了自己的判斷。

2003年,她捧回中國科協“求是”獎。大伙兒說,這是個響當當的“求實”作風獎。

(責編:吳思瑤(實習)、常雪梅)


相關專題
· 人物事跡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