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時代先鋒

生命壯歌回蕩海天——追記“航空工業英模”羅陽

2012年12月10日11:17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矢志航空 鐵肩擔當

上任伊始,羅陽曾這樣表白:“航空報國是使命,不是口號”

“他才51歲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老教授鄭彥良,從沒經歷過如此大喜大悲的急劇轉化——

11月25日,看到艦載機成功起降航母的報道,他為學生羅陽感到自豪。沒想到,第二天,傳來他猝然離世的噩耗。

看著網絡上羅陽的遺像,鄭教授腦海裡總是浮現當年羅陽大年三十都不回家,堅守在教室復習功課的情景。

鄭教授回憶說,羅陽1978年考入北航,是班級裡年齡最小的,也是最活潑的,擔任體育委員,排球打得好,學習也好。

在那個“振興中華、實現四化”的火熱年代,航空報國是當時那一代北航大學生的共同理想。

“馮如當年研制的飛機,與萊特兄弟比僅晚6年。半個多世紀后,中國的航空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被拉得很大。”羅陽的校友、后來同事多年的中航工業沈陽所工會主席張葆晨回憶說:“當時我們仰望藍天,都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一定要自己造出屬於中國的世界一流飛機。”

1982年羅陽大學畢業,正趕上國家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軍工行業十分不景氣。曾經一度,沈飛的全年飛機生產任務還不足10架。沈飛制造工程部部長郭顯華清晰地記得:1986年他從北航畢業到廠裡,第一個月工資是50元。

一度,周圍很多人紛紛“跳槽下海”,羅陽卻從未動搖航空報國的信念,堅守在寂寞的航空崗位上,在沈陽所一干就是20年!

從設計飛機到制造飛機,執著的羅陽,終於等來了中國航空發展的春天。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經濟發展需求和國防建設需求的雙重牽引下,中國航空事業駛上了快車道。

發展速度有多快?採訪中,沈飛公司書記謝根華舉例說:10年前,沈飛到國外某飛機制造廠參觀,感覺到技術差距很大﹔10年后的今天,這家國外飛機制造廠派人來到沈飛參觀,感覺剛好“顛倒過來”。

2007年,年富力強的羅陽成為沈飛公司的“掌門人”。

仿佛是注定的緣分,羅陽的生日,居然與沈飛公司公司廠慶日是同一天——6月29日。

上任伊始,羅陽曾這樣表白:“航空報國是使命,不是口號,我對自己的要求是8個字——恪盡職守,不負重托。”

在羅陽曾經工作過的中航工業沈陽所採訪,記者聽到這樣一個說法:大干600天,工作時間6·11——意思是說,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時!

由此可見,這些年,羅陽和同事們是以“飛行般的速度”履行著航空報國的使命,追趕著世界先進水平。

創新跨越 雄心壯志

多款新型飛機首飛,他率領他的團隊創造了航空工業的“中國速度”

昔日,沈飛“8年磨一劍” 研制某型戰斗機,成為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

今天,羅陽和他的團隊用智慧創造了新時期的傳奇:殲-15艦載機,作為首個全機、全系統、全狀態採用數字化技術設計制造的飛機,從設計制造到實現首飛,周期縮短40%。

如今,這一紀錄又被他們刷新:某重點型號飛機研制,從設計發圖到成功首飛,研制周期大大縮短。

速度的背后,是創新!

當年,羅陽和中航工業沈陽所其他6名領導班子成員被大家戲稱為“七匹狼”——領導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團隊精神強。

成為沈飛的“掌門人”后,羅陽的創新視野變得更寬廣,創新嗅覺也變得更加敏銳。他曾說,研制戰機,要麼是零分,要麼是一百分,沒有中間分!

披星戴月,羅陽帶領著沈飛人與時間賽跑,與時代賽跑——

他們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設,提升數字化制造技術﹔成立新機快速試制中心,加快新型戰機研制速度……

管理上,改變沿襲多年的串行模式,探索出全新高效的並行協調管理模式,國防科工局曾專門組織全國十大軍工集團來這裡參觀取經。

創新實現跨越,創新催生奇跡。記者在採訪中獲悉:今年,由羅陽擔任研制現場總指揮的多型飛機先后實現首飛,這不僅在沈飛,即使在整個中國航空界,也是前所未有的神奇速度。

要知道,沈飛成立60年的前50年裡,總共隻研制了4型戰斗機!

如今,沈飛實現了從研制三代戰機向研制四代戰機的新跨越、從天空到海洋的新突破、從有人機到無人機的新發展。

羅陽擔任沈飛“掌門人”5年,沈飛實現多個型號首飛。5年中,沈飛的產值從49億元上升至120多億元……

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說:“10多年前我們的航空業與發達國家相比是望塵莫及,到2005年前后可以說是望其項背,而今天,我們正在向著同台競技努力。”

(責編:楊麗娜(實習)、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特寫·側記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