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優化產業結構的重大舉措
優化產業結構既是現實迫切要求,更是長期戰略任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採取有力措施推動優化產業結構取得突破性進展。
(一)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是新時期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牢牢把握的客觀規律,也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新思路新舉措。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大力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動信息網絡技術廣泛應用和全面覆蓋,加快制造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充分發揮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融合優勢,帶動產業升級,增強競爭力。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充分發揮城鎮化為工業化創造需求、工業化為城鎮化提供供給的作用,加快推進城鎮化,促進產業集聚、城市布局、人口分布等相互銜接,以工業化引領提升城鎮化水平、以城鎮化支撐工業轉型升級。大力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落實以工哺農的方針,充分發揮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加強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勞動就業等方面的城鄉統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二)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發揮工業在實體經濟中的主體作用,促進實業興國、工業強國。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加強事關實體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研究,積極完善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產業政策與財稅、金融、投資、貿易、土地、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狠抓各項政策措施落實,不斷改善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創造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收益率大致相當的條件,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向實體經濟。全面貫徹落實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和政策措施,改善實體經濟產品和服務消費環境,加快產品和產業升級,重點推動利用技術改造優化投資結構,切實發揮實體經濟產品和服務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
大力弘揚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致富的思想,努力營造各方面關心、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科技創新是提升產業層次和素質的戰略支撐。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優化產業結構的核心位置,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發揮創新在優化產業結構中的關鍵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力爭在高端裝備、信息網絡、系統軟件、關鍵材料、基礎零部件等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大力推進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加強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和應用示范工程,加快重大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標准化建設,提高產業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影響力。切實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
(四)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之中,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基本要求。以破解能源資源約束和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為出發點,樹立設計開發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環境影響最小化的理念,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加大節能降耗力度,嚴格能耗物耗准入門檻,推廣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加強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逐步削減重點行業污染物排放量,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促進污染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過程控制並重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再制造產業,建立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自願協議、碳交易、排污權交易等新機制新模式,增強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堅定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我國又進入到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財稅、金融、價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機制,實現經濟平穩發展與產業結構優化相統一。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為重點,推進政府從經濟主導型向服務型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為產業發展提供體制保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加注重擴大戰略性技術、資源進口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更加注重支持產業資本走出去,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苗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