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四軍認真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維持到最后,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1938年10月,武漢失守,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一個戰略相持為特點的新階段。日本侵略軍、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三者的力量對比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都發生了重要變化。全國抗日民主根據地和游擊區已發展到10多個,擁有人口5000萬以上,黨領導的各種抗日武裝力量得到很大的發展,逐漸成為在敵后抗擊日軍的主要力量。日本侵略者速戰速決的企圖被打破,其人力、物力、財力不足的弱點已暴露出來,這種情況促使他們調整了對華政策,對國民黨實行誘降,以“中日親善”、“共同反共”為誘餌,企圖分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民黨政府的內外政策也在發生變化,將重點逐漸由抗日轉到反共,開始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
此后,國民黨在全國各地不斷挑起磨擦事件,做出許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1939年國民黨軍楊森部包圍新四軍設在湖南平江的通訊處,殺害通訊處主任涂正坤和八路軍少校副官羅梓銘等人,掠走槍支財物。9月,國民黨湖北省保安司令程如懷在新集圍攻新四軍后方機關,殘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200余人。11月中旬,國民黨河南省確山縣長率軍警特務襲擊竹溝鎮新四軍第八團留守處,殘殺醫院傷病員、軍屬和當地群眾200余人。在安徽,1939年10月,新桂系李品仙上台后,反共活動日益加劇。他首先驅趕、清除乃至迫害在省動委會工作的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在達到完全控制省動委會的目的后,還在安徽各地不斷制造迫害、殘殺共產黨人的慘案。1940年2月,李品仙部共6000余人圍攻駐合肥以北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和駐定遠東南的江北指揮部。江蘇韓德勤部准備向津浦路東的第五支隊進攻。李、韓兩部在津浦路兩側進攻皖東的新四軍第四、第五支隊,直逼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所在地,企圖割斷新四軍同八路軍的聯系,並把新四軍壓迫到長江以南,伺機消滅。
1940年夏秋,國民黨在華北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失敗后,華中成為其反共的中心。他們一方面在華中不斷制造軍事磨擦,打算用武力消滅新四軍﹔另一方面又企圖通過談判來限制人民抗日力量的發展,壓迫八路軍、新四軍撤到黃河以北。
中國共產黨和他領導的抗日武裝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和軍隊,堅持抗戰到底,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是全中國人民當時最根本的也是最高的利益。黨中央意識到,為了抗戰到底,國共合作決不能破裂,必須正確處理聯合與斗爭的關系,既堅持原則,反對國民黨制造磨擦,又注意團結,爭取其共同抗日。1939年春,周恩來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傳達了六中全會精神,並且提出了新四軍團結國民黨抗日、在敵后發展的三條原則:一、哪個地方空虛就向哪個地方發展﹔二、哪個地方危險,就向哪個地方去創造新的活動地區﹔三、哪個地方隻有敵人偽軍,友黨、友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我們就向哪裡發展。這樣,可以減少磨擦,利於抗戰。
毛澤東非常重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策略問題。他指出,黨的統一戰線的根本指導原則,是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他提出處理國內各階級關系的基本政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劉少奇也指出:“統一戰線既然包括幾個階級,就必然會有斗爭,有磨擦。隻有堅持斗爭堅決反磨擦,統一戰線才不會分裂。如果只是退讓,統一戰線就會失敗。”
新四軍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正確地處理聯合與斗爭的關系,大力發展進步勢力 ,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為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積極貢獻。
首先,以積極抗戰的行動,表明合作抗日的誠意。1938年4月,新四軍在皖南岩寺集中整編后,逆著正面戰場國民黨軍大潰退的浪潮,毅然迅速開赴華中敵后戰場,以首戰告捷、連連取勝的行動,在沉悶的淪陷區炸響了一聲春雷,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精神。新四軍在大江南北 ,廣泛出擊日軍,破壞鐵路公路,拔除日偽軍據點,消耗和牽制日軍大量兵力,最多的時候迫使16萬日軍和23萬偽軍困守在華中佔領區而不得脫身,有力地牽制了日軍對正面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行動。8年抗戰期間,新四軍對日偽軍作戰共2.46余萬次,斃傷日偽軍29.37萬余名,俘虜12.42萬余名,戰果累累,受到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幾十次電文嘉獎慰問。
同時,在國民黨軍遇到圍困的險境時,新四軍也慷慨主動地伸出援手。即使在皖南事變后,新四軍仍以德報怨,一再掩護、支援國民黨軍對日作戰,收治國民黨軍傷病員。1941年1月下旬,國民黨頑固派為實現其消滅或驅趕新四軍到黃河以北的目的,命令湯恩伯率10萬大軍進逼豫皖蘇地區,准備進行“清剿”。正當國民黨軍即將對豫皖蘇地區進攻時,日軍突然於1月24日發動了豫南戰役,以重兵分三路向豫南挺進,企圖圍殲湯恩伯、李品仙、李仙洲、何柱國等部於平漢線以東地區。國民黨軍主力紛紛潰逃,致使豫東、皖北大片國土淪陷。新四軍第四師根據黨中央和新四軍軍部的指示精神,毅然於1月30日開始尾追日軍西進,給日軍以出其不意的打擊,收復了大片國土,有力地支援了龜縮於新黃河以西的國民黨部隊。1943年2月,日軍大舉“掃蕩”蘇北鹽阜地區國民黨韓德勤控制區時,被擊潰的韓德勤部根據戰前與新四軍第三師達成的協議,紛紛退到淮陰、漣水之間的新四軍根據地休整,並得到新四軍在糧草、經費方面的接濟。這些充分顯示了新四軍維護國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局意識。
其次,在反磨擦斗爭中,始終堅持團結、進步、抗戰的原則。新四軍既堅持同國民黨合作抗日,又在反頑斗爭中實行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原則,從而挫敗了國民黨的反共計劃,使國共合作抗日局面艱難地維持到了最后。新四軍對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磨擦,堅決以武裝自衛擊潰了頑軍的反共企圖,反頑斗爭成為新四軍堅持抗戰的一種特殊斗爭形式。
中原局和新四軍廣大指戰員遵照黨中央反磨擦斗爭的方針政策和原則,面對國民黨頑固派在華中各地制造的反共磨擦,一方面申明堅持團結抗日的立場,一方面動員力量,先后果斷組織了定遠和半塔兩次自衛反擊作戰,打破了頑軍的圍攻,同時鎮壓了屯昌等地反動地主的暴亂,並且取得了黃橋自衛戰斗的勝利,挫敗了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的反共磨擦,從而為堅持津浦路兩側的抗日陣地,鞏固和發展皖東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使蘇北抗日根據地得以鞏固。
1940 年10月19日,國民黨軍正、副參謀長何應欽、白崇禧致電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新四軍葉挺軍長(即“皓電”),要求在大江南北抗戰的八路軍、新四軍在一個月內開赴黃河以北,並將50萬人的八路軍、新四軍縮編為10萬人。與此同時,又密令湯恩伯、李品仙、韓德勤、顧祝同等部准備向新四軍進攻。“皓電”進一步表明了國民黨企圖將八路軍、新四軍驅逐到黃河以北,同日軍配合夾擊消滅之的險惡用心,成為第二次反共高潮的起點。
11月9日,黨中央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名義復電(即“隹電”)何應欽、白崇禧,據實駁斥“皓電”的反共誣蔑和無理要求﹔同時表示,為顧全大局,堅持團結抗戰,新四軍駐皖南部隊將開赴長江以北。這就是一種節制和讓步。
1941年1月4日,奉命北移的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余人,從雲嶺駐地出發往長江北移,6日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突遭國民黨7個師8萬余兵力的包圍襲擊,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
事變發生后,中共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勢、在軍事上取守勢(即在軍事採取忍讓,不打到國民黨的后方去),堅決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確方針。周恩來在重慶從政治上和宣傳上進行了猛烈反擊,公布皖南事變的真相,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罪惡行徑進行聲討,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面目。中共中央於1月20日 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1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鹽城成立,陳毅任代軍長,劉少奇任政治委員。
國民黨當局制造皖南事變,並沒有達到消滅共產黨、新四軍的目的,反而驚醒和教育了對國民黨當局抱有幻想的人們。中國共產黨在這場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得到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贏得了多方同情,擴大了在群眾中的影響,提高了在全國的政治地位。海外華僑反對國民黨當局搞分裂。在國際上,蘇、美、英等國也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高潮表示反對或不滿。國民黨在政治上陷於空前孤立,蔣介石被迫在第二屆參議會上表示:“以后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行動。”至此,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成為不受國民黨約束,在共產黨領導下完全獨立發展的部隊,在反頑斗爭中始終不渝地貫徹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最精彩的事例要數捉放韓德勤。1943年3月,韓德勤背信棄義,不僅不離開讓其休整的新四軍根據地退回原來的防地,還率部侵入淮北根據地中心區的金鎖鎮、頭集、山子頭一帶,殘殺抗日軍政干部,激起根據地軍民的無比憤慨。淮北和蘇北的新四軍部隊“本著先禮后兵的方針,以武力驅逐其重返原防”,經再次向韓德勤勸告無效后,對韓部進行反擊,在山子頭地區全殲韓部,俘虜韓勤德及其參謀長呂漢卿以下1000余人。為了團結抗日,新四軍未對外公布韓德勤被俘,原准備在戰地釋放,但韓德勤擔心隻身逃脫無法交代,要求面見新四軍領導人,並且承認山子頭事件是自己的過錯。在此情況下,陳毅親自前往淮北新四軍部隊,與韓德勤會見。在他表示今后不再反共的承諾下,迅即將其釋放,並發還部分人槍。同時劃出睢寧、宿遷兩縣間的部分地區,作為韓德勤部的活動地域。
第三,積極團結爭取中間勢力。所謂中間勢力,主要是指中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這三部分人。隨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中間勢力還包括國民黨中的多數黨員和多數軍官以及抗日小黨派等。爭取中間勢力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一、共產黨有充足的力量﹔二、尊重他們的利益﹔三、對頑固派做堅決斗爭並取得勝利。新四軍以全民抗戰的政治主張,積極抗日的軍事行動,秋毫無犯的嚴明紀律,勞資互利的經濟政策,謙虛誠懇的待人態度,通過登門拜訪、書信來往、詩文會友等多種形式,團結、爭取了各地的開明士紳、社會名流、民族工商業者、國民黨的舊官員、舊軍官等等。陳毅和蘇北指揮部於1940年8月進駐黃橋地區后,為了創建根據地,積極充實主力,整訓部隊,打擊日偽軍,開展群眾運動,建立政權,召開各界代表會議,大力宣傳新四軍團結抗戰的主張,努力爭取各界人士出面制止國民黨制造磨擦,取得很好的成效。當時,在蘇北地區的中間勢力除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等地方實力派外,還有韓國鈞(韓紫石)、朱履先為代表的中上層民主人士。他們德高望重,在當地上層人士和知識分子中有很大的影響。爭取團結好他們,是孤立蘇中頑固派的重要環節。陳毅謙虛誠懇地到朱履先家中拜訪,又寫信給韓國鈞,誠懇地邀請他出面調停磨擦,為團結抗戰獻力獻策。朱履先表示擁護新四軍的主張,並帶領黃橋工商界人士為新四軍捐款6萬元,同時聯合開明士紳向韓德勤發出呼吁,要求接受新四軍的停止反共、分區抗日主張。韓國鈞也表示願意出面斡旋。接著,韓國鈞積極為蘇北地區的和平奔走,並於9月中旬,在海安召開蘇北紳商界知名人士座談會,由他領銜發出致蘇北各方長官電,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爭取中間勢力,使韓德勤在政治上、軍事上都陷於孤立的境地,為之后的黃橋自衛戰役的勝利打下基礎。華中其他地區的一批開明士紳也都在新四軍影響下,以各種方式積極支持或投於抗戰事業,如皖江地區的呂惠生、豫皖蘇地區的魯雨亭等直接參加到抗日隊伍中來,呂惠生后來還為革命犧牲了生命。有的獻出全部家產,支援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如皖南太平縣(今黃山市黃山區)的劉敬之,在皖南事變后冒著生命危險掩護、護送失散的新四軍多人突圍,重新歸隊。他因此四次被國民黨地方政府逮捕入獄,並且始終不屈服。
此外,新四軍還十分注意做好地方實力派的團結爭取工作。利用地方實力派與國民黨中央軍的矛盾,希望他們不要參加反共戰爭,或者為敷衍上級命令而採取打假仗朝天放槍等。同時,承認並照顧他們的地位和實際利益。這些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黃橋戰役期間,陳毅三進泰州城,與李明揚、李長江搞好關系,結果,爭取到李明揚與陳運泰部在黃橋作戰中保持中立,保証了戰斗的勝利。在皖東北地區,江上青、張愛萍等爭取了盛子瑾的合作,打開了當地的抗戰局面。李先念利用西北軍孫連仲、川軍王纘緒與中央軍的矛盾和湖北地方實力派與桂系外來勢力的矛盾,取得了反頑戰斗的若干便利。彭雪楓率游擊支隊挺進淮上地區時,經過耐心的說服工作,與懷遠縣的地方實力派王峙宇、韓金山建立了統戰關系,為戰斗的勝利創造了便利條件。
第四,注意改造地方抗日武裝,壯大自己的隊伍。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后,積極爭取和改造地方抗日武裝,以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當時,江南敵后的武裝名目多達十類,成分非常復雜。江南新四軍採用多種措施,對其進行改造。一是保持其地方性和獨立性,但加強政治工作,扶助他們發展﹔二是分配給他們一些次要的輔助性的作戰任務,使其在戰斗中鍛煉成長﹔三是對這些武裝進行行紀律整頓,洗刷壞分子﹔四是讓其配合新四軍主力兵團行動,使他們切身感受新四軍的樣板作用﹔五是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培養,保留其原有干部。這些辦法在實際運用中,特別注意針對性,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辦法。對一些由於失掉組織關系的共產黨員領導的或接受中共影響的武裝,通過派干部加強領導,建立黨組織,使之成為黨直接掌握的抗日隊伍。如對管文蔚兄弟組織建立的丹陽抗日自衛總團就是用的這種辦法。管文蔚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被國民黨逮捕入獄,抗戰爆發后被釋放回到家鄉丹陽縣,失掉了黨的關系。1937年10月,他與兩個弟弟在家鄉組織起倪山自衛團,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丹陽抗日自衛總團,管任總團長,統轄丹陽、鎮江、武進、揚中4縣80多個鄉自衛團,共3個大隊3000多人。1938年7月,陳毅約見管文蔚,管主動提出加入新四軍並請陳毅派人指導。其后,通過調派干部,加強指導等措施,管部的軍政素質大大提高,成為新四軍直接指揮的一支主力。1938年9月,江南新四軍還對梅光迪、朱鬆壽兩支地方武裝進行改造,將這兩支部隊帶到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駐地茅山整訓,並授予“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的番號,梅光迪任司令,當地秘密黨組織的負責人何克希任副司令。對於潰散的國民黨愛國官兵和其他愛國人士領導的武裝 ,新四軍則通過“長期協作改造”,使其成為新四軍領導的武裝。如許維新領導的句容、溧陽、溧水邊界游擊隊,朱春苑領導的金壇西南地區游擊大隊,吳甲寅領導的金壇西北地區游擊隊,貢友三領導的丹陽縣延陵鎮游擊隊等都是通過“長期協作改造”而成為新四軍領導的武裝的。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