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國王、首相、大臣和陳毅徹夜長談
阿富汗是中國西陲的鄰國,兩國共同的邊界雖然隻有很短的一段,但是“絲綢之路”的“口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60年8月,阿富汗獨立42周年,陳毅應邀前去參加慶祝典禮。
陳毅讀過《漢書》,他知道班固在書上所提的“高附城”就是今天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中阿兩國的友好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在阿富汗可以經常聽到人們引述古代伊斯蘭教先知的一句話:“即使智慧遠在中國,人們也要去尋找。”現在,是陳毅不遠萬裡,來到阿富汗“尋找”了。他尋找的不單是智慧,更重要的是友誼。
到達喀布爾,陳毅才知道中國是阿富汗邀請參加慶典的唯一的外國代表團,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土耳其這些素稱阿富汗兄弟之邦的國家都沒有被邀請,可見主人對阿中友誼的重視。當天晚上,陳毅就拜訪了阿富汗國王、首相、副首相和大臣們。會談從一開始就十分熱烈,完全不拘禮節。在談到中國的建設成就時,國王、首相和大臣們都表示很欽佩,但陳毅卻很坦率地告訴他們說:“我們建設不是百分之百順利的。速度是很快,但經驗不夠,缺點很多。世界上沒有不學而知的聰明人,不經過挫折就不能取得經驗。比方說我們工作不是8小時,而是10小時,很多人沒有星期天,過得很緊張。還有天災,糧食缺乏,副食品供應缺乏,有傷亡事故,也有反對我們而制造暴亂的。”這一切,陳毅毫不諱言。
中國的建設經驗是主人們最感興趣的。在國王舉行的晚宴上,一位大臣問陳毅:“你們中國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辦法很好,但是又聽說有人批評,說中小企業不合算,成本高、質量低,到底怎麼樣,請元帥閣下講一講。”陳毅不是工業部長,但他樂意盡其所知,向朋友提供意見。他說:“根據我們的經驗,還是大中小型都要搞,三者結合比較好,大型企業花錢多,一個要幾千萬,上億,三年五年甚至更多年數才能搞成,搞到頭發白了,工業化還沒完成。”大臣一邊笑一邊點頭。陳毅又懇切地說:“我們不能等,沒有那麼多的錢,我們又沒有殖民地,不去剝削別人……所以搞中小型企業,就地取材,很快就可以搞起來,很快有收益。”
這天晚上的談話,一直延續到第二天凌晨,國王、首相和大臣們仍然聽得津津有味,一點兒不覺得疲倦,還請陳毅“再談!再談!”他們說:“我們願意同中國朋友談話。我們到巴黎、紐約去談,談的是老一套,都是教科書上的東西。跟中國朋友一談,就學到了新鮮的思想、新鮮的經驗。”
第二天看體育表演中發生的事更使陳毅難以忘懷。陳毅的座位被安排在裝有華麗頂篷的看台中央,和國王緊挨著。主人興高採烈地向陳毅熱情介紹阿富汗的傳統風俗和民間歷史。當表演進行到一半時,陳毅發現很多老百姓在台下吵吵嚷嚷地要擠到台前來看國王,警衛的軍隊不讓,雙方就爭吵起來。國王看見了,就下令給軍隊,讓他們上來看。國王的這一做法讓陳毅很有感觸!他對國王說:“你們上下團結得很好,軍隊和民眾的關系也很好,不像別處的軍隊動不動就打老百姓。”主人聽了陳毅這話很高興,也很感動。一感動,就什麼話都談了。國王說:“講一句老實話,我們處在東西兩大陣營之間,要生存就隻能站在中間。”陳毅略帶幽默地說:“你們的政策是正確的。偏東,西不滿﹔偏西,東不滿。你們站在中間,雙方比較滿意,是兩全其美。(主人笑起來)不過講起來也很令人感慨,有些國家表面上站在中間,實際上卻不是。”國王說:“那些國家是為外國的政治經濟服務的,是作為外國工具而存在的,阿富汗決不這樣干。”
由於陳毅照顧了阿富汗的和平中立立場,中阿聯合公報非常順利地簽訂了。公報裡就沒有直接提反美的話,也沒有明確寫出支持剛果、古巴、阿爾及利亞人民斗爭的字句。而寫的是:“正在爭取獨立斗爭中的國家,最終是必然勝利的,我們雙方要給予支持。”等等。這樣的措辭雙方都能接受。陳毅后來說:“公報的調子不高,是中等的調子,但有一點刺,刺到身上又不大痛。”陳毅緊緊抓住中阿友好的主線,將原則立場運用得靈活自如,斗爭分寸掌握得精到恰當,確是不容易的事。在這樣的基礎上,兩國又進一步簽訂了中國和阿富汗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這是中阿友誼史上的一個裡程碑,是陳毅對中阿友好所做的又一個重大貢獻──使兩國的友好關系從此就用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了。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